厦门岛古代望族——东孙西倪南陈北薛

陈金城


厦门《孙氏族谱叙》载:“嘉禾之望族,东孙南陈西倪北薛也”。“南陈北薛”系指中唐入岛,分居于薛岭南北之陈夷则家族和薛沙家族,县志有细述,不再赘言。

东孙,指居住于禾山东部的孙氏宗族。柳塘《孙氏世谱》载:基祖孙朱,号扫松居士,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因避乱随王潮入闽,先居福清,再迁泉州东门外小演村。孙朱熟读古文诗词,才情洒落,于宋建隆间(960~963年)领乡试第一,人称“宋解元公”。五季间再迁居嘉禾柳塘(今禾山镇西倉),繁衍成望族。孙朱性喜农渔,在嘉禾小演村辟花园,插龙骨树为墙,凿塘建倉屋,环塘栽柳,别称柳塘,又称西倉。又于倉屋东筑迎薰楼,西构四友轩,于柳塘之南建洗心亭,北建大观榭。于塘左元松山筑石室为书斋,自号“扫松居士”。生子五人,分立五房,子孙世衍成嘉禾望族,世称“东孙”。愚见《世谱》记载有四个错误:一是五代(907~960年)在宋之前,孙朱何能于宋中举后再于五代迁嘉禾?显然时序倒置。二是唐宋科举从无乡试举人之制,何来“宋解元公”?三是宋初(960~979年)泉漳两郡均在晋江王留从効部将陈洪进割据之下,不奉太祖建隆年号,更无全省之乡试,孙朱何能得中式建隆解元公?最多是陈氏割据政权下荐举的“秀才”、“孝廉”、“明经”而已。四是孙朱于唐光启入闽,宋建隆中举,其间相距74至77年,那么孙朱中举时年龄至少90多岁了,有此可能吗?有此四误,故断《世谱》之载不可信。(上述《世谱》资料参见《陈氏宗亲》第三辑中厦门师范孙以权老师《厦门“柳塘”孙氏源流查考》一文)。

近见洪树勋先生据安溪、晋江《孙氏族谱》资料所撰《孙氏渊源》一文,对厦门孙氏来历之叙述较为合理。其文曰:同安孙氏入闽始祖为五代后晋天福间(937~942年)进士、兵部尚书孙严。他是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唐光启二年因避战乱入闽,初居福清,后迁泉州东门外铺塘。孙严生三子,次子孙玞(字成美)分居晋江青阳镇孙厝头(又名柳塘)。其后裔孙朱再由晋江迁居嘉禾里二十一都小演社(即今五通),后又迁高林保西村(今湖里区禾山镇,《世谱》中称西倉),繁衍成望族,人称“东孙”。孙朱卒于宋乾德四年(966年),坟葬旗山之阳。孙朱生五子:长子孙馹迁灌口镇田头社,次子孙僧迁泥金社(五通附近),三子孙耽留居嘉禾高林保,四子孙悬迁坂上社,五子孙颜年幼,随其母迁同安民安里洋坂社(今内厝镇前垵村)。孙朱妻卒后坟葬内厝东烧尾山上。今内厝洋坂社孙姓灯号“东孙”,亦称“瑶琴”。洪树勋先生之文指明孙朱乃唐末入闽的孙严之孙,晋江孙玦之子,推断孙朱迁厦应在五代末至宋初,时序上较为合理可信。但洪先生文章也有二处值得商榷:一是说孙严为五代后晋天福间进士、官兵部尚书,又说他于唐天启二年入闽,唐天启比五代后晋天福要早51~56年,孙严何能于天启入闽50多年后再回北方去考中五代后晋进士并当兵部尚书?时序大错,又不合情理,安溪、晋江孙氏族谱的修订者犯了为祖公脸上乱贴金的通病。其实孙严乃唐末逃难入闽的一介平民或儒士而已。二是文中也说孙朱“于宋建隆初(961年)乡试第一”,本文已分析其误,此也贴金之举也。但洪树勋文章对孙氏入闽、上岛的时序、世系及孙朱后裔之播迁记述较为合理可信。而柳塘《孙氏世谱》载有孙朱上岛后居小演社、辟柳塘,可印证为纪念其祖孙严泉州东门外小演村、其父孙玞晋江青阳柳塘村之故居地,此类纪念先辈故居地的“侨迁地名”足为家族播迁之确证,很有历史价值,如古同安有三阳翟、四东浦,即为此类。两谱可取长补短,互为校正而求其真实。

西倪,系指鹭岛西部以西倪村为中心的倪姓宗族。基祖是谁,何时由何地迁入嘉禾屿,暂时无族谱可考。今同安倪姓聚居于汀溪镇古林、丁村两社,也无族谱流传。但倪姓既称为古厦门的望族,厦门柳塘《孙氏世谱》又载有一首古民谣曰:“东有孙解元,南有陈贡元,西有倪贡元,北有薛解元”,毫无疑问,倪姓也是较早上岛开发、科举兴盛的望族。

古同安有“南陈北薛东黄西石”四望族之说,古厦门有“南陈北薛东孙西倪”之谚,地域范围不同而互相呼应,可为姓氏趣谈。

道光版《厦门志》卷十一《选举表》于古厦门文武科举荐辟记载详尽。民谣既有两解元、两贡元之说,且查查是否有据。

“东有孙解元”,指的是宋解元孙朱“建隆间领乡试第一”,本文已证其无据。解元为明清全省乡试之举人第一名,号称“文魁”、“武魁”。唐宋无乡试,仅有县学荐举“秀才”、“明经”,直接上京考进士,故府志、县志《选举》卷唐宋仅有进士录而无举人录。“孙解元”应是荐举“秀才”或“孝廉”之误。查嘉禾孙姓,明清科举无人上选举名录,倒是清乾隆间有孙全谋者由龙溪移居厦门,投水师营,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义有功,嘉庆时官至广东水师提督,《厦门志》武功有传。这可能是嘉禾孙姓名列望族的重要原因吧!

“南有陈贡元”。厦门陈姓宋明清三代进士举人贡生不少。据《选举表》载,计有进士4人、举人15人,贡生8人。明清贡生分拔贡、优贡、岁贡、恩贡、副贡五等。拔贡每12年由县学秀才中选1人,优贡每三年从全省秀才中选6人,均称贡元。嘉禾陈姓明清8名贡生中,即有贡元3名:康熙六十年拔贡陈啟甲、嘉庆六年拔贡陈璜及道光优贡陈荣瑞,民谚:“南有陈贡元”有据可查。

“西有倪贡元”:查《厦门志》明清厦门贡生中从无倪姓,何来倪贡元?《选举表》中倪姓无进士,仅一举人为乾隆十七年壬申榜中式的倪邦良,号深田,祖籍晋江,随父迁居鹭岛,历官至琼州知县,《厦门志》卷十二《列传·宦绩》有传。厦门倪姓科举虽不兴旺,但《厦门志》所载名人倒不少。其中有明嘉靖间百户倪大栋,有万历十一年撰写《醉仙岩记》的文人倪冻,有崇祯十六年进士、兵部员外郎倪俊明(明亡后由同安遁迹嘉禾)),有清康熙五十九年参将倪兴,雍正石浔司巡检倪仁锡,有嘉庆七年、九年两任水师提督的倪定得(原籍江南吴县),有嘉庆二十四年、道光八年两任兴泉永道的倪琇(原籍昆明,进士出身,在厦多有德政)。厦门倪姓称望族,应与上述倪姓寓宦有关。

“北有薛解元”:查《选举表》,嘉禾薛姓宋代有进士3名,清代举人1名(乾隆三十年乙酉科薛起凤,有传),贡生1名(康熙三十九年薛维英,由台湾诸罗学贡)。明清两代同安解元共12名,并无薛姓,民谣妄传。

总之,民谣中除“南有陈贡元”一句于史有据,其余孙、薛无解元,倪姓无贡元,可断为妄传。但陈薛孙倪为古厦门四望族,却是可信的。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