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金门同安之移民互迁

陈金城


金门古称浯洲、仙洲、西江,原为海中荒岛。晋末“永嘉之乱”,中原六姓(苏陈吴蔡吕颜)避居岛上,始有人烟。唐贞元十九年(803年)置为牧马监地,令陈渊率家族及部卒十二姓(蔡许翁李张黄王吕刘洪林肖)上岛开发,成绩斐然,被金门岛民尊为“恩主公”,立孚济庙祀之。五代金门属泉郡。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始征户税,熙丰间(1068-1085年)始立都图,划归同安县辖,属绥德乡翔风里17-20都。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设马巷厅,金门属之。民国元年(1912年)裁马巷厅,复归同安。至民国3年与大小嶝岛一起划置思明县(今厦门)析离同安,次年又与大小嶝岛一起析离思明县而建置金门县至今。历史上金门为同安辖地长达800多年,岛民与同安血缘相亲,信仰相共,语言相同,习俗相近,有“无金不成同”之古谚流传。明初为防倭而禁海,清初为困郑氏而迁界,朝廷两次墟岛迁民入内地。明嘉靖间又有大批岛民为避倭患而内迁。也有因其他原因如入仕、婚姻、谋生而迁同安者。这些岛民在同安开基繁衍,往往把新居地冠以金门祖籍村名,以示怀念,故《同安县志》有“同安有二阳翟、三东浦”之谓。仅据各姓族谱及宗祠楹联记载,辑古代金门人内迁繁衍之同安村社如下:

西柯镇:

阳翟村:据该村《浯阳陈氏家谱》载,金门始祖陈达(898-933年)系陈元光十一世孙,原籍河南光州固始阳翟村,入闽投王审知麾下为承事郎,朱梁乾化三年(913年)奉令镇浯洲盐场,开基繁衍。其长子陈洪济(五代同安县令)创浯阳分堂号,并以河南祖籍阳翟村冠金门居地名,以诘不忘。至七世陈姓人口居浯大半,乃分立仁义礼智信五房,于宋乾道元年(1165年)建五恒堂。明初智房七世祖陈大益(字承宪,号谦斋)因教书携眷卜居同安城南从顺里,仍以阳翟为名,至今已传600余年,子孙四千多人。其孙陈钧(字弘畴)再分居灌口开基,仍称阳翟。故明清时代同安实有金门、城南与灌口三阳翟。另有信房十二世陈健(号沧江),明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历任江西南安、广东廉州、广西南宁三郡太守,建有一座九十九间厅房的大厝在县城西北之前宅村,后因倭患举家迁至县城北门内,今第一粮店与华特桑拿大楼即其故居旧址,民间仍称这一带地面为“陈沧江”。

西浦:村民陈姓,其先祖九郎公居金门十八都倉湖保下坑村,明代分支同安西浦。其宗祠瑞兰堂楹联曰:“浯岛世派千秋展银邑,江汉毓秀万代晋浦山”,冠头“浯江”堂号。浯江始祖为五代金门后行人,陈达季子、洪济之弟陈洪铦。

卿朴:据《《吕氏族谱〉》载,五代河南人吕竟茂入闽居泉州相公巷。其七世孙吕寿迁南安朴兜村。吕寿曾孙吕廷元于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迁居金门西倉为开语一世。五世吕朝兴于元代移居同安从顺里卿朴村,繁衍成族,再分衍大社、新厝、郭厝、溪头、下厝五村。该村以武功著闻,清代有水师振威将军吕武、武举人吕国兴、吕联元。相传卿朴古名“坑扑”,因后世同宗兄弟不睦,互相坑害斗殴故得恶名。后言归于好,改为今名。

吕厝:金门西倉开浯一世吕廷元之九世孙吕长顺(号潜德)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由金门刘澳吕厝村移居同安从顺里三都霞崎石井村,后繁衍成大族,遂以金门祖籍地吕厝为村名。宗祠楹联曰:“入闽而泉而南而金而同,开基唯忠唯孝唯俭为勤”。吕长顺次子即明正统丁卯榜(1447年)举人吕大宜,县志记作金门沙尾人错误。今吕厝人口有1400余人。

另:吕长顺同宗兄弟吕潜溪于明初洪武间也由金门内迁,居于风南土楼坝仔内开基繁衍。

五显镇:

后烧:彭氏村民的先祖彭子安世居金门十七都汶沙保沙尾村。明初禁海移民,其次子彭用斌举家迁居后烧(古名后肖)

开支,称西彭,与李姓杂居。村西有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筑造的三府太守、金门阳翟人陈沧江夫妇合葬墓。后烧彭姓后裔又再分支新店沙尾村,系以金门祖籍地沙尾冠名,用斌之侄彭孔道则开基新店彭厝村,称东彭。

后塘(古名玉堂):村民颜姓,明永乐七年(1409年)金门十九都古贤保贤聚村颜德泰、颜同元堂兄弟内迁同安,德泰居南门外前街,为大同镇前街、岳口、五显镇军村、鼇头等村颜氏始祖;同元先居从顺里,寻随庶母林氏迁居长兴里后塘,再分衍垵炉、后坝、下寮诸村。宗祠楹联曰:“桃园世泽分浯水,鲁国人文焕玉堂”,说明同安颜姓为唐鲁国公、大书法家颜真卿后裔,由桃园(永春)移居金门再迁居同安后塘。

坂垄尾:宋高宗时中丞辛炳裔孙,在宋末元军陷福州后,举族避居浯洲西门内,部分族裔后又迁同安同禾里龙窟西。明中期举族从龙窟西再迁长兴里后塘,清康熙末后塘二房辛东驶、四房辛东驾开基坂垄尾。金门辛氏宗亲于90年代到同安开办陶瓷工艺美术厂。

新店镇:

东园:原名李厝。明嘉靖间有金门十七都阳田保青屿村张必宜为避倭患举家迁入,借用李厝埔溪东畔荒园地搭寮养鸭,繁衍成族,遂以居住地方位地貌命名东园。其宗祠楹联曰:“青屿流香远,东园世泽长”,可知其祖籍地为金门青屿,《《同安地名志〉)载为金门十九都琼山保东园村错误。据族谱载,清康熙间东园张汝武(字勇省)又与同宗兄弟几人偷渡澎湖湖西乡垦殖,娶妻生子,开拓了东石村(纪念其妻祖籍晋江东石)与两头看村,晚年思乡,携幼子回东园,其墓尚存,后裔尊称为“澎湖返祖”。

大宅:古名大泽,系明嘉靖间避倭患由金门十八都倉湖保大治村陈姓迁入繁衍,以祖籍地“大治”冠名,方言谐为“大泽”,后再雅化为大宅。至今己繁衍子孙800余人。

东浦:古名东埔,系明初禁海移民时由金门十七都汶沙保东埔村陈姓迁入繁衍,今有200余人。明清时习武成风,有“一村六武举”之誉。另一支同时迁往后溪,也称东埔。清初战乱时,后溪东埔村又有族人再迁居东孚,仍名东埔。县志载同安有三东埔,实则有四。

蔡厝:尊金门蔡盾宋代中宪大夫蔡景仁为始祖。景仁后裔于元末明初由金门琼林迁入大陆沿海开基,仍称蔡厝。宗祠楹联曰:“济水长流直驾龙舟奔下蔡,阳山永固遥驱天马赴琼林”,冠头为堂号“济阳”,联尾为祖籍地琼林。其后裔再分支新店后头村和大嶝崎口下村。据查族谱,由金门琼林蔡姓迁入分衍的同安村社尚有马巷坪边村、大嶝北门村、五显大溪村、马巷五甲尾山仔尾村及看守蔡复一墓的小盈岭蔡姓等。

彭厝:金门沙尾彭子安之长子彭用乾(五显后烧开基祖彭用斌之兄)明初在广东为官,其长子彭孔道卜居同安新店松山(即彭厝,以姓冠名),繁衍成大族,称东彭。后裔再分衍后墩、布厝、前埔等村。古代名人有清代黄岩游击彭汝灏、水师参将彭夺超,现代名人则有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原交通部长彭德清将军。今彭姓族人有3000多人。彭厝、沙尾与五显后烧彭姓同宗共祖,均系金门沙尾村彭子安之后裔。

内厝镇:

斗门:古名陡门。明成化间金门移民归籍复业时,有龙溪颖川陈姓族人移入金门垦殖,开基于十七都刘浦保陡门村。万历中其四世孙陈文雍迁入同安内厝开基繁衍,仍名陡门,后谐为斗门。今有族人400余人。

新垵:明代由金门十八都倉湖保新头村陈姓迁入繁衍,取“新头迁入、安居乐业”之意,命名新安,写作新按,今有族人500余人。

大同镇:

田洋桐屿村:据《《桐山许氏家谱》)载,唐许天正随陈元光父子入闽,镇守南诏(今诏安)。宋末许治远、许忠辅由南诏迁居金门,名新居地为“丹诏”,后讹为“山灶”。治远八世孙许肇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避倭患迁居同安,入赘桐屿(古名童屿),繁衍成族,今有子孙200多人,灯号“浯浦”。另有小嶝前堡村许姓先祖也是直接由金门山灶许姓迁入的,与桐屿许姓同宗共祖。

松柏林街浯江王姓:明初,金门语江王弘治后裔内迁同安南门内及西湖塘。康熙统一台湾后(1684年),有王汉(字恢一)移居西门外松柏林街,子孙聚居米市楼及王大庭内,灯“浯江”。

马巷镇:

坪边村:明末清初,金门琼林派大厝内蔡志善到马巷市头村当塾师,卜居坪边村开基繁衍,至今族人有千余人。宗祠檀联曰:“宗光祖德分浯岛,子孝孙贤衍坪边”,灯号“琼林”。

新民镇:

下柑岭村:宋时杨逸斋迁居金门湖下官澳村,后入赘彤庭吴姓。其四世孙杨宜宾中举后复姓杨。宜宾后裔杨长青于明代内迁同安下柑岭社开基,堂号“彤庭”,至今传衍400余人。

汀溪镇:

云埔田洋村:明嘉靖间金门浯江陈国荐避倭患迁入霞坂山边村开基。清乾隆初七世孙陈振维、振云、振元兄弟再迁田洋村,至今传十五世300余人,灯号“浯江”。十一世陈瓞臣为同安辛亥元勋、民国首任县长。

大嶝镇:

北门村:明中期避倭患由金门琼林村蔡姓迁入,宗祠楹联曰:“派本琼林,源由固始;地名嶝屿,定居北门。”后裔再分衍小北门村,今有族人800余人。建有青龙寺,奉祀清乾隆总兵、金门平林人蔡攀龙为“祖佛”,与崎口下村蔡姓同宗共祖,均为金门琼林蔡景仁后裔。

以上20余个同安村社均系明清时代金门人内迁繁衍。同安人也有因避兵乱匪患等原因而移居金门岛。只是古代金门系贫瘠弧岛,弹丸之地,同安人入迁较少。仅据史志、族谱记载罗列几例:

宋末元初理学名士邱葵隐居小嶝。邱葵第四子邱信,留居小嶝,裔孙播衍金门湖南、旧金城、后浦,清道光浙江提督金门人邱良功即其后裔。

明初有乌涂长房三世徐太祥移居金门东坑上堡开基,后裔分衍下堡,已成大族。

明初,澳头蒋姓三房祖蒋笃祜的第三子定美,号启盛,因乱徙居浯洲西山前。明万历十七年进士、吏部左侍郎蒋孟育属此支派。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同安安仁里苎溪乡龙山社(今集美珩山村)王涣三迁居金门十八都,开基金门珩厝社。

明初,朱熹后裔有朱国安者,因避元末亦思法杭兵乱(1357-1366年),从泉州西街五塔巷迁徙同安县新圩开基都山社(今已废)经营棉纱作坊,富甲一方,后遭匪劫,其长子迁入后珩居住,有支后裔迁往金门南太武。

明末有同安城内童厝十一世童严朴,(讳雀,字司政),避兵乱迁居金门,并把其父仰辉公迁葬于金门庵前山猫见雀。

明末,有翔风里欧厝社欧姓举族入迁金门十九都古贤保,新居地仍名欧厝。

清同治间出使琉球国正使赵新撰有《《续琉球国志略》〉一书,内载同安人“苏臣,名碧云,生于明天启间,读书乐道,不求仕进。晚年移居海岛(即金门),洞悉海道情况,海船均蒙指引平安。殁后于海面屡著灵异,兵商各船,均祀香火”。苏碧云死后竟成了金门海神,今小嶝前堡建有英灵殿祀之。

清代内厝镇黄厝村黄姓有族人迁居金门官澳、浦头、西园、沙尾、水头诸村。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五显后塘颜子照携眷迁居金门后埔创办“存德药铺”。

古代同安与金门居民之互迁传衍,显示了两岸同胞同宗共祖、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这种亲情应当世代铭记,决非一衣带水即可永远隔绝的。


(本文引用了颜立水、彭炳华、许兴盛、洪树勋诸位先生的研究资料,顺致谢意)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