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三宝山华人墓碑籍贯考略

郑来发


中外学者研究 17--19 世纪马六甲华人史,多依赖青云亭的碑铭。三宝山是中国以外最大的华人义山,明清墓碑众多。马来西亚拉曼大学黄文斌副教授所着的《马六甲三宝山墓碑集录》(以下简称《集录》),由华社研究中心出版,为研究马六甲华人史提供了新的领域、新的史料。在中国国内,墓碑多埋葬在故土,且是宗族葬在一起,一般不需要注明籍贯。而早期华人下南洋,分布于各地,由于来自国内不同的地方,因此墓碑标明籍贯,以彰显自己的原乡认同。明清地方基层村社繁多,明代漳州乡村多实行“都—社”制度,清代改为“都—保”制度,“保”类似于现在的行政村,“社”类似于自然村。所以民间依然使用明代的基层“社”的称谓。墓碑上的籍贯也显示出了这个特征。

《集录》收录了 173 座古墓,其中明代 2 座,清康熙时期 3 座,乾隆时期 97座,嘉庆 68 座。这些古墓墓主大多数为祖籍漳州。但《集录》把一部分籍贯属于漳州的墓主错归其他地方或归不可知。兹将祖籍漳州的古墓列出如下:

最早的古墓是祖籍漳州的马六甲第二任甲必丹郑明弘之墓(1677 年)籍贯标明为“文山”。据漳州《荥阳郑氏漳州谱》记载:今龙海市榜山镇文苑、上苑、下庙、花亭、洪厝、上园、后里、田里厝、店仔尾、溪头、官洲、南苑社为郑姓宗族聚落,古地名为宋代龙溪县始安乡惠恩里十一都十四图蓝苑之西文苑、上苑社。十世思显,号我填,移居西洋万丹,子启基,名芳扬,在马六甲任首任甲必丹(实为第二任)。由此可证郑芳扬祖籍为今榜山镇文苑社。清康熙时期有郑盛祖之墓(1689),此墓志明为“显考盛祖郑公寿域”,立碑年份为“康熙贰拾捌年孟秋”(1689),并注明墓主的籍贯为“龙溪”。

甲必丹陈承阳之墓(1799)籍贯标明为“霞沧”,《集录》推论为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厦门的别名或别称。笔者认为,无论是厦门或者同安县,历史上从没有这个“霞沧”的别称。厦门及同安也没有“霞沧”这个社名。从漳州范围内查考,龙海市海澄镇埭新村有一个“下仓”的自然村,但该村为蔡姓宗族村落。另一个是漳州市芗城区石亭镇下苍村,辖有:下苍、楼坑、徐山三个自然村。总人口1720 人,414 户,现为李、黄、陈、梁、许等姓氏所居。根据马六甲早期华人多来自漳、泉。因此陈承阳籍贯“霞沧”很可能来自这个村。

甲必丹曾达尊之墓(1874)籍贯标明为“霞露”,有的学者推论为祖籍厦门,显然欠妥。因为厦门历史上属于泉州府同安县,后来设思明县、思明州。1935年才建置厦门市。那么“霞露”究竟是哪里?笔者多方考证,根据《积善甪里曾氏简谱》记载:今龙海市角美镇社头村下路、官路、曾尾、社尾社,古地名同安县明盛乡积善里十九都角官路保霞露、官路、曾尾、社尾社。1957 年划归漳州,属龙溪县东山区。这四个社村民都是姓曾。显然,曾达尊(又名曾佛霖)的祖籍就是今龙海市角美镇社头村下路社。今马六甲峇峇娘惹博物馆就是曾达尊的后裔曾金礼利用先辈遗下的老屋创办的。该馆保存曾达尊之孙曾清秀所遗留的族谱,其中有一段记载:“祖父在中国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十九都角官路本社号曰角美下路社都份。自祖父移居在南洋嘛六呷坡和兰街安住,今恐后代忘记故乡,特录于此,并将世代生辰忌辰照录,以应后代观阅纪念,此启。”这本家谱写于 1919年,也是曾清秀逝世那一年。家谱由祖父母、父母亲和孙子自己开始,却只记到三十年代出生的玄孙辈便停止了。

此外,马来西亚郑良树教授考证,认为曾佛霖是曾其禄的第四代子孙。此说值得商榷。青云亭内的曾其禄神主牌这样写着:“故明显考避难义士……福建银同禾浦”人(“禾浦”为明清时期曾厝垵的名称),他的《大功德主曾公颂祝碑》(1706 年)则载明“鹭岛曾家湾人……遭沧桑故避地甲邦”(曾家湾即曾家澳)。也就是说,曾其禄是厦门曾厝垵人。据厦门曾厝垵《拥湖宫碑记》记载:“宫原建自元代,系曾家始祖光绰因兵乱,率亲族由江苏常熟县到此避难而定居,初名‘曾处安’”。另据曾厝垵《曾氏族谱》记载,当时的曾厝垵“其地原名高浦村,世虽变乱,曾氏到此亦得安,故名曰曾处安,别号禾浦”。 据《厦门志(清•道光志)》记载,曾厝垵“沙地宽平,湾澳稍稳,可避北风”,有着天然良港的自然优势,自古就是出洋要地,与航海贸易有着很深的渊源。时至明朝,这里成了海澄月港商船停泊地。海澄开往海外的船舶需至厦门查验,停靠于曾厝垵避风候讯。方言“沃”指泊船的海湾,“湾”指船只出入的港口,曾厝垵当时又称“曾家沃(澳)”、“曾厝湾”,缘盖于此。曾厝垵曾氏宗祠名为“创垂堂”又称龙山堂。另据曾厝垵《曾氏族史摘录》石碑记载,创垂堂曾氏与三省堂曾氏鹭岛梧桐派均是系龙山曾氏之后裔龙山十七世渊公事宋执政兼同知密院使,娶李氏生二子,长光绰,次光英。十八世光绰公任宋枢密院使,这时已是宋末元初,元朝蒙古兵南下,大肆屠掠,曾光绰为保汉族传统名节,毅然率领曾氏家族痛别定居己久的江苏常熟,随南宋末代皇帝端宗难逃入闽。一路上颠沛流离,凄凄惶惶,终于在景炎元年(公元 1276 年)渡海踏上了厦门岛,择居同安县嘉禾里之南高浦村,世道变乱,曾氏到此亦得安,故名曰曾处安,别号禾浦,或曰曾家澳。光英公(曾光绰的弟弟)择居曾营(现属杏林管辖)。光绰公系曾厝垵开基始祖,妣陈氏生二子,长昭,次旷。曾光绰为曾公亮的九世孙,依谱系记载,其传承源流明确。以上记载说明曾厝垵曾姓始祖曾光绰是从江苏常熟迁来的。

《积善甪里曾氏简谱》记载霞露社曾姓始祖曾旷斋、讳谔, 字彦昌,宋熙宁六年(1073)登进士,历官大中大夫,致仕后由泉州龙头山迁来同安积善里甪里。这很清楚地表明霞露曾姓始祖曾旷斋是从泉州龙头山迁来的。而且曾厝垵始祖曾光绰和霞露始祖曾旷斋迁居的时间相差 200 年。因此只能说,马六甲甲必丹曾其禄与曾佛霖同是泉州龙山派曾姓的裔孙、族人,并非曾佛霖是曾其禄的第四代子孙。

清雍正时期古墓墓主籍贯为漳州的有:刘粦官之墓(长泰籍,1733)。墓碑上志明其立碑年份为“雍正葵丑冬吉旦”,即 1733 年,地望为“长泰”。此墓较其他墓特别之处在于墓主之名前方多加“西湖”两字。据查证,刘粦官祖籍为福建长泰县陈巷镇西湖村凤口社,为刘姓宗族聚落,其祖祠为“彭城堂”。

乾隆时期 97 座古墓中,有 23 座志明“皇清”,无法查证祖籍。另 74 座古墓中,祖籍漳州的有:

曾承恩之墓(槐浦,1742);许景三、曾勤惠之墓(槐浦,1766);曾边郎、苏庆娘之墓(槐浦,1770);曾好官、徐玉娘之墓(槐浦,1791);邱埈栽之墓(新安,1774);邱兴隆、王三娘之墓(新安,1787);邱士甲之墓(新安,1793);许元( )、杨( )( )之墓(新安,1795);邱峻光、林氏宗之墓(不详);陈( )诰之墓(澄邑,1739);( )( )( )之墓(澄邑,不详);三( )曾祖公之墓( )(澄邑,1741);黄门( )淑慈之墓(澄邑,1742);张拔茂、郑柔俭之墓(靖邑,1740);( )( )( )之墓(青礁,1767);( )( )( )之墓(青礁,1774);李登之墓(长泰,1755);李尧德、曾慈正之墓(长泰,1789);许天瑜、廖淑慎之墓(马坪,1757);周赐郎、傅登岸之墓(漳浦,1774);杨彩眉之墓(南靖,1775);蔡宝藏之墓(龙田,1784);徐院之墓(石溪,1793);杨宝娘之墓(龙山,1793);蔡懿德之墓(丰江,1793);林铙官、黄友娘之墓(溪头,1766);吴集夫、陈孺人之墓(龙邑,1736);陈俞昌、赵逊娘之墓(漳城,1759);吴善周、杨桧娘之墓(壶山,1794);苏择三、许壹娘之墓(太江,1776);苏文宗、邱淑荣之墓(太江,1793);林将之墓(普贤,1738);林门张氏顺娘之墓(普贤,1741);陈朝弼、李柔顺之墓(圳尾,1754);陈蘓虎之墓(圳尾,1793);王克忠之墓(甫山,1783);邱天盛之墓(新江,1736);王德顺之墓(福和,1793);邱为政之墓(镇头,1776);邱次旋、黄懿德之墓(曾桥,1788);陈振清、陈振高之墓(沧江,1774);陈良锡之墓(沧江,1783);陈夺魁之墓(沧江,1787);陈门张淑命之墓(沧江,1794);郑惜娘之墓(郑店,1778);余门谢氏惠慈之墓(溧水,1787);陈瑞( )之墓(峨山,1790);徐耀祖之墓(官岱,1755);涂玉娘之墓(官岱,1793);马殽远、陈润淑之墓(上马,1780);曾笃厚、陈勤慈之墓(厚宝,1787);蔡昂若之墓(澄仓,17920);陈省察之墓(峻美,1754);许顺兴、杨彩娘之墓(后境,1789、1793)

上述墓碑墓主籍贯除了标明县名外,大多标明社名。根据考证,籍贯为“槐浦”是今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东园镇港边村槐浦社,古名排浦社,古时内溪鹿石陂经该地流入厚境,故名“排浦”,又因该地有槐树,因名“槐浦”。槐浦社历史上原有曾姓,现只剩一户曾姓。显示曾姓大多迁居南洋;籍贯为“新安”是漳州府海澄县三都新安村(今厦门海沧管辖),为邱姓宗族村落。邱兴隆是薛佛记的外祖父;籍贯为“澄邑”为海澄县;籍贯为“靖邑”是漳州府南靖县;籍贯为“青礁”是海澄县青礁村(今厦门海沧管辖),为颜姓宗族村落;籍贯为“马坪”为今龙海市程溪镇人家村,是许姓宗族村落,古地名为南靖县居仁里二图马坪居田源(人家)社(1957 年属龙溪县程溪区人家乡)。《南洋名人集传》记载槟城名医许晓山祖籍南靖县马坪村,也就是今龙海市程溪镇人家村;籍贯为“龙田”是今龙海市角美镇龙田村;籍贯为“石溪”是今龙海市石码的古称;籍贯为“龙山”非南靖县龙山镇,因为龙山镇并没有杨姓。明嘉靖十三年(1534 年)《龙溪县志》载在乡建制的都,其中二十六都统 10 个社:李林社、霞石社、赤岭社、路边社、孚美社、吴坑社、南坑社、油车社、龙山社、璞山社。二十六都在今漳州市龙文区朝阳镇一带,历史上有一个龙山社在今后店村附近,为杨姓宗族村落。可以肯定杨宝娘之墓的祖籍“龙山”就在这一带。

籍贯为“丰江”或“太江”是今龙海市白水镇方田村,原有丰田丰江两个市集,丰江为蔡姓聚落,后因发生洪水,丰江被摧毁,但蔡姓仍沿用丰江地名;籍贯为“溪头”是今龙海市浮宫镇溪山村溪头社。古地名为龙溪县宋始安乡和平里[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后为海澄县城东路留田保一甲溪头社],为林姓宗族村落,开基祖林天用;籍贯为“龙邑”是原龙溪县的简称,1960 年与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县。

籍贯为“漳城”是龙溪县城,即今漳州市芗城区;籍贯为“壶山”是今龙海市角美镇西边村壶屿社,又名壶山,为吴姓宗族村落,古地名为宋龙溪县永宁乡海洋下里二十九、三十都乌屿社(清代属石美保壶屿社);籍贯为“普贤”是今龙海市海澄镇豆巷村普贤社,为林姓宗族村落,古地名为宋代龙溪县始安乡崇仁里九都(1566 年后为海澄县城外西路普贤甲普玄社);籍贯标明为“圳美”是今龙海市东园镇过田村俊美社,为陈姓宗族村落,宋代属龙溪县始安乡崇德里六七都(明嘉靖后属海澄县城外东路圳尾保圳尾社);籍贯为“甫山”,应是龙溪县(今龙文区)朝阳镇流岗村,古地名甫山。据查,台湾苗栗县竹南镇慈裕宫门口两座石狮,铭刻有“乾隆四十年福建龙溪县二十六都甫山社王净观敬献”;籍贯为“新江”是海澄县三都“新江社”,即新埯村;籍贯为“福和”是今龙海市榜山镇福河村;籍贯为“曾桥”是今龙海市东园镇东宝村曾桥社。据《漳浦姓氏丛谈》记载:漳浦邱姓大都来自南炉(原属漳浦县二十八都,今属龙海市东泗乡西岭村)。杜浔镇文卿村邱姓还存有旧族谱残本,记载:祖上光州固始人,于后唐天成二年(927 年)入闽。文卿之祖邱翰,元朝居南炉,生一子维周(号明孙)。维周生九子,长子长卿,赘陈家;次子文卿(原名韩保,文卿是谥号),元朝任潮州路揭阳县主簿,归休居杜浔;三子□卿,居龙溪县浯漾曾桥(即东宝村所辖自然村);四子贵卿,赘张家;五子寿卿,居漳浦县城西门外坑园(今无社);六子仁卿,居漳浦七都海云岩下邱厝社,今邱厝为林姓衍居,已无邱姓;七子福卿,后裔无考;第八子□卿,夭折;第九子□卿,开基浮宫,分衍镇头。(以□代字者系旧谱破损不明)。由此可见,籍贯标明为“镇头”应在浮宫附近的一个社;籍贯标明为“沧江”是海澄县海沧镇(今厦门管辖),古称“沧江”镇。历史上海沧曾有“沧江书院”。今海沧还有沧江地名;籍贯为“郑店”是今南靖县靖城镇郑店村,为杨姓宗族村落。郑惜娘之墓墓碑上刻“显妣杨门惜娘”之字样,显示郑昔娘嫁于杨姓为妻;籍贯标明为“溧水”是南靖县靖城镇沥阳村,为余姓宗族村落,古地名为南靖县靖城乡湖山总沥水保沥水村。

籍贯标明为“峨山”是今龙海市东园镇过田村俊美社,古地名为宋代龙溪县始安乡崇德里六七都(明嘉靖后属海澄县城外东路圳尾保圳尾社),开基祖陈均惠元初由(漳州北溪)迁来峨山圳尾,分支东园、白水、浮宫、海澄等地),形成峨山俊美陈。新马华人先驱陈笃生家族族谱《海澄峨山陈氏家谱》就记载了家族来源于峨山陈;籍贯为“官岱”是今龙海市角美镇玉江村田尾社,为徐姓宗族聚落,古地名为宋代龙溪县永宁乡海洋上里二十八都玉洲社(清代属二十八都刘瑞保田尾社,又称官岱社),现存霞漳溪邑刘瑞保官岱徐氏族谱一部。马六甲华人望族徐炎泉祖籍就是官岱社。根据马六甲徐氏族谱记载,徐家先辈从福建漳州来到马六甲后,传到徐炎泉是第五代。马六甲三宝山朝南靠山脚有一座“官岱徐公”墓群,共有 31 个,环绕主坟四周的小墓石,每个都刻上“官岱徐公”;籍贯标明为“上马”是南靖县梅林镇 磜头村上马自然村,为马姓宗族聚落,明初由永定县西洋坪迁入;籍贯标明为“厚宝”是龙海市浮宫镇后宝村后宝社,为曾姓宗族聚落,古地名为宋代龙溪县始安乡和平里四、五都(1566 后属海澄县城外东路留田保四甲厚宝社);籍贯标明为“澄仓”是海澄谢沧的简称,为今龙海市海澄镇前厝村后厝社,谢仓为海澄东门外一带片名。谢仓蔡含今崎沟、前厝、埭新、河福、上寮、仓头、玉枕等村 40 多社。 古地名:龙溪县宋始安乡崇德里,七、八、九都(1566 年后属海澄县城外东路 18、19、20、21、23 保和新亭甲、河福甲、涂上甲等)。马六甲第八任甲必丹蔡士章祖籍就是谢沧人。据漳州《谢沧蔡氏崇本堂族谱》记载:十三世裔,字端甫,过南洋定居马六甲,任第八任甲必丹,清嘉庆六年(1801)回乡造母墓,捐银扩建崇报堂,嘉庆七年(1802)卒,生五子:沧明、沧杰、沧波、沧山、沧海。而据马六甲蔡士章家族族谱记载:蔡士章,字笃平,祖籍中国福建漳州府海澄县,南岐保崇汉户八都四图谢沧后厝社。两者对照,蔡士章字“端甫”和“笃平”不同,很可能其中一个是号。再者,蔡士章的 5 个儿子,除了“沧波”和“沧浪”不同外,其他四个儿子名字相同。按照闽南话的意思,“波”与“浪”意思相同,波浪也。而蔡士章的祖籍就是今龙海市海澄镇前厝村后厝社无疑。

籍贯标明为“峻美”即龙海市东园镇过田村俊美社;籍贯标明为“后境”的许顺兴、杨彩良之墓祖籍是今龙海市东园镇厚境村。该村有老君桥(又名槐东社)社为许姓宗族族村落,现有 63 户,280 人。源自圭海许衍派系·溪美许元谅支系·港边许春茂支脉,开基祖许元旭于明成化年间由港边村迁来;还有双凤社许姓许姓,居住双凤社王厝和下洲,现有 48 户,160 人。为圭海许氏港边四房石壁角第十五世迁入,已传 8 世。许顺兴、杨彩良就是厚境村老君桥社或双凤社。

清嘉庆时期马六甲古墓有 68 座,无法查证祖籍的 21 座。另 47 座古墓中,祖籍漳州的有:

连林墩之墓(长泰,1798);余英才、刘勤惠之墓(海澄,1802);曾棱天、刘纯贞之墓(槐浦,1802);高继杞、林慈惠之墓(靖邑,1802);许大德、暹慈惠之墓(南靖,1800);吴氏之墓(南靖,1816);余德淳、许柔畅之墓(靖邑,1819);林禅之墓(东园,1805);林迟灵、杨淑慎之墓(东园,1814);陈庥征、颜贞惠之墓(斗美,1814);陈千里(金沙,1797);林实官之墓(林东,1799);傅怨娘之墓(金浦,1802);周明耀、苏慈慎之墓(金浦,1818);李士杰之墓(东美,1806);杨景秦之墓(霞阳,1811);丘光平之墓(新安,1816);邱天(澜)之墓(新江,1797);邱门李温柔之墓(新江,1817);陈德扬、谢柔顺之墓(圳美,1800);悦成之墓(龙池,1802);陈起德、黄慈惠之墓(沧江,1799);何振琢、马慈桂之墓(鹏程,1816);甘门陈氏容柔之墓(峩山,1801);曾国贞、胡纯明之墓(峩山,1802);陈明瑞之墓(峩山,1806);林仪、郭银娘之墓(凤崑,1803);余温恭之墓(沥水,1805);蔡力观之墓(谢仓,1819)。

上述墓碑上标明村社的籍贯,根据考证查明,“东园”是今龙海市东园镇东园村,但该村已没有林姓。据《漳州姓氏》记载:“教学儒”林氏支系 由福州(南台)分居龙溪角美镇东美南园社,开基祖名不详,俗称“教学儒”。其二世二房卜居东园(今厦门市海沧区新埯村)。又据《厦门海沧姓氏》载:新埯村林东社林姓,始祖是书塾先生,名失考,明洪熙元年(1425)从龙海东园迁来。现新埯村并没有东园社。林禅的祖籍东园应是原海澄县三都新埯村林东社,因从龙海东园迁来,故籍贯志明“东园”;“斗美”是今龙海市港尾镇岛美村,为陈姓宗族村落,古地名为宋代漳浦县安仁乡沙澳里二十三都岛尾甲(清代归海澄县城外东路岛美社,又称斗美、岛尾社);“金沙”社在漳州有两个:一个是今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金沙村(原属龙溪县,1960 年划归漳州市(县级市),1985 年隶属芗城区,为陈姓宗族村落,古地名为龙溪县游仙乡龙州里二十三四都金沙保(1947 年属龙溪县浦南乡金杏保金沙社)。另一个“金沙”社是今龙海市角美镇沙坂社(原金沙社),古地名为龙溪县二十九三十都沙坂社。从漳州各县侨乡的形成和下南洋的流向分析,今角美沙阪社村民迁移新马、印尼甚多。因此陈千里的祖籍可以确定为角美镇沙阪社;“金浦”为漳浦县的别称;“林东”为海澄县三都新安保林东社(今厦门海沧管辖);“东美”是今龙海市角美镇东美村;籍贯标明为“霞阳”是海澄县三都霞阳村(今厦门海沧管辖),为杨姓宗族村落;悦成之墓表明籍贯“龙池”,从名字看,悦成可能是和尚,那么“龙池”应是龙海角美龙池岩,为佛教名寺;籍贯标明为“鹏程”应是海澄县三都海沧的一个自然村。清代海澄三都有 108 社,其中包含鹏程社,而三都靠海,清代三都人移居东南亚众多;“山”就是龙海东园镇过田村圳美社二十几社陈姓村落的统称;籍贯标明为“凤崑”是今龙海市榜山镇南苑村后墩一带统称,为林姓宗族聚落。据族谱记载:林瑶,惠文山林氏开基祖林大章的七世裔孙,讳乌,号太玄,择居五山(今称象山),为象山林氏开基祖。其次子林肇宗移居凤昆社(今榜山镇南苑村后墩一带统称),为凤昆林氏始祖。

综如上述,马六甲古墓中,属于祖籍漳州的有 83 座,占 50%以上;如果扣除未注明祖籍者,那么祖籍漳州的则占 65%。这表明早期马六甲华人社会是以漳州人为主。

此外,《集录》标明的一些墓碑籍贯也有误。兹列举如下:

清乾隆时期的张继仲、陈淑慎之墓(东埔,1739);嘉庆时期的曾世祯之墓(龙山,1812);陈志敏之墓(庄山,1815)。

东埔是今厦门市东孚镇东埔村,宋至清代属同安县明盛乡积善里十八都。该村张姓开基祖为儒林派崎巷支系 8 世孙张应凤于绍兴十二年(1142)由今厦门第一农场孚中央移居到东埔。曾世祯的籍贯“龙山”是泉州市城西龙头山。唐光启年间(885--887 年),曾参的第三十六世裔孙曾延世,官为唐团练使、光州刺使、开闽侯、赠金吾上将军晋光禄大夫,奉旨率家族与其内弟王潮、王审知等攻入福建,转战福、汀、漳、泉诸州郡。于唐光启二年(886 年)定居晋江泉州城西的龙头山一带。曾延世执行轻徭薄赋、扶农桑、重山海、护工商,整吏治、任贤才、兴儒业、振文化等一系列方略,使闽地得以安定,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繁荣时期,为福建的发展立下了功勋,遂成为曾氏龙山衍派一世祖。今龙头山建有龙山曾氏大宗祠。陈志敏的籍贯“庄山”是今安溪县龙涓镇庄山。据《安溪陈氏概略》记载:最早迁安溪的陈氏祖籍地河南颍川,始祖陈轸。其后裔肇基安溪的有 20 余支系,其中陈宗德于明洪武六年(1373)自(福建)漳平永福迁徒龙涓里庄山。

下南洋的华人大多渴望衣锦还乡,但是很多人却无法回到故土,他们的尸骨只能埋葬在当地。今天,在很多华人聚集的城市或乡村,都能看到百年以上的华人陵园,那是当地华人共同出资购买的土地,被称为义山。在新加坡咖啡山埋葬着十万以上的华人前辈,而在马来西亚马六甲的三宝山,也埋葬着 1200 名华人的先祖。从华侨墓碑可以看到一种信息,显示着墓主从中国什么地方来到南洋。这对于研究华人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以为,东南亚学者对华人墓碑的研究,应加强与中国的有关研究机构和学者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取长补短,定能开拓华人史研究的新局面。


(原文载于《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第 17 期)

注:

①宋燕鹏著:《马来西亚华人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年 5 月,第 189 页。

②④⑤⑥黄文斌著:《马六甲、三宝山墓碑集录》,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2013 年 11

月,第 48、51、56-61、76--79 页。

③欧阳珊着:《古城遗书》,星洲日报出版,2008 年 5 月,第 52 页。


相关信息

马六甲三宝山华人墓碑籍贯考略

中外学者研究 17--19 世纪马六甲华人史,多依赖青云亭的碑铭。三宝山是中国以外最大的华人义山,明清墓碑众多。马来西亚拉曼大学黄文斌副教授所着的《马六甲三宝山墓碑集录》(以下简称《集录》),由华社研究中心出版,为研究马六甲华人史提供了新的领域、新的史料。在中国国内,墓碑多埋葬在故土,且是宗族葬在一起,一般不需要注明籍贯。

马来西亚 华侨名人 林顺平

他是一位小学还没有毕业的寒门子弟,曾经在巴沙的豆芽摊当童工,也曾在建筑工地挣取一天7令吉的工资。可如今,他是第一成功集团创办人兼世界林氏宗亲总会副理事长。他就是在马来西亚获得最高元首封赐丹斯里PSM勋衔的林顺平。

马来西亚 柔佛州 峇株巴辖 郭明发

郭明发,1957年1月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答株巴辖县,祖籍中国厦门市同安区五显镇明溪村布厝社,其父郭奢早年南渡马来西亚谋生定居。郭明发系郭氏太原第105世、汾阳第46世、松莲第19世,兰字辈。2016年荣膺马来西亚最高元首陛下封赐KMN社会有功勋章。

马来西亚 柔佛州 华侨名人 陈成龙

丹斯里拿督陈成龙博士,祖籍福建金门,1956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一个小镇的贫困家庭,一家十几口人,拥挤地居住在一间小房子里。幼年的贫苦生活却磨炼了陈成龙的意志,使得他养成了勤奋、好学的品格。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