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窑头白氏考略

彭炳华


同安白氏元末明初原居住在离城八里许的从顺里三都二图瑶江社,一说社名因古时曾设窑烧瓦改名为窑头,现名西柯镇瑶头村。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迁入安溪县,窑头白氏祖祠在清康熙乙未、乾隆间、道光四年三次由安溪后裔兴工重构,恢复旧观。1964年改建为小学校舍,1988年又重修改为祖祠。据1987年人口普查,同安白氏主要居住在大同镇各街道,是在解放前后从安溪回迁来的,已发展到109人。

白氏的来源

白氏的来源有四种见解:一、白氏是炎帝臣白阜之后。《姓氏寻源》说:“炎帝有臣白阜,为黄帝通水脉,当为白氏之始”。二、白氏是楚太子建之子白公胜之后。此说出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三、白氏出自姬姓,秦相百里奚之孙白乙丙为秦将,其后以白为姓。四、白氏乃姜太公次子白份之后。

白氏望出太原、南阳、洛阳。唐宋以前,白氏大都居处于陕西(冯翊)、山西(太原)、河南(南阳、洛阳),后因中原战乱,就大量南迁了。

白氏入闽入同

安溪县白氏尊白肇元为入闽鼻祖,尊白苗庵为银同始祖。白肇元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职司泉州府判兼理同安刑事,喜瑶江之钟秀,因择址定居。窑头白氏祖祠原来的石门柱尚存,其楹联就写:“南迁瑶水流芳远,阳焕华汤衍派长”。

白苗庵,讳兴,明洪武二十九年丙子(1396年)举人,从顺里瑶江人,国子监助教。二世祖白尚德,讳应和,为永乐十二年甲午(1414年)举人,戊戌(1418年)进士,父子均名列县志《选举》卷。白兴父子入仕后,扩建窑头祖居为双边护大厝,增筑花园亭榭,可见当时白家之显赫。

窑头白氏入安溪原因

白兴的三子应顺,别号逸宇,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举家从窑头徙入安溪榜头乡之福海、后林,时年六十,为榜头白氏始祖。安溪和浙江平阳《白氏家谱》、《谱序》对其由同安入安溪一事都说是“公以父兄官清,思为裕后之计”,“思窑头特海滨片壤耳,不若依仁(后林)之可谓乐土也。”

清代秀才白圻涵对《谱序》所说持怀疑态度。他在《历修谱序志疑》中说:“始祖同父有三人,弗依荆荫世家,宁四壁竟弃乡邦,揆之安土重迁,此中必非无故,考其来榜斯时也,雁阵各分行,尽室自偕,三世莺迁,设非万分难已,肯以六旬老叟,挈眷辞家,间关板荡,岂情乎哉?又说考永乐时法令严酷,犯事多抄没,故公因兄事看破世情,遂挈家偕隐欤?”白圻涵怀疑有理,旧谱所序,乃是违心的托辞,不愿暴露根底的。白圻涵之序文已透露出白尚德仕途中曾遭官灾连累家属,这可能即是白应顺晚年离乡、移居安溪的真正原因。

明万历间(修谱后),族人再于残篇中检得传胪李焻为白氏银同始祖所作的墓志铭说:“同安乡进士白兴,以易起家,传三子,长应苟,绍父业,怀土而居,苗裔盛流;次应和,能读父书,登永乐戊戌进士,任广东琼州安定县知县,既而旅寓京畿,官柱史,宦四方者多出其宗,因建言廷杖,遣戌居庸;幸兴公有女,入京办本,奉旨倒本,无事发回本乡;三应顺,邑文学,亦自废,栖于安溪依仁,别号逸宇,是为榜头白氏始祖。”据此,白氏入安原因就再明白不过了,即白兴的次子白应和“因建言廷杖,遣戌居庸”,在永乐时法令严酷的情况下,在同安的兄弟因怕受株连,所以举家匆促逃亡。

白兴的女儿白谨舍堪称有胆有识的才女,入京办本,奉旨倒本无事发回本乡,赐号白氏夫人,白兴的长子白应苟重返家园。迨万历末年(1600年前后)瑶江后裔举族北迁。二房白应和后裔定居于北京近郊。三房白应顺后裔则已立足安溪发展了。同安白氏至此鸿雁分飞,只余一座瑶江祖祠,向后人诉说着瑶江白氏三代的兴衰史。

同安白氏在安溪的复兴

开安始祖白逸宇(应顺)从同安窑头莺迁安溪榜头乡福海、后林,披荆斩棘,奋发开拓,生聚繁衍,子孙昌盛。据80年代调查,仅榜头一地,人口已增至2万人左右,如连同外迁江浙、闽东以及台湾、海外等地区,总数已逾10万之众。据家谱统计,在郑成功、郑经经营台湾之时,榜头乡白姓迁台总数达210人。十四世至二十世,迁往海外的共达1242人,分布如下:新加坡541人,马来西亚108人,印尼295人,缅甸128人,菲律宾106人,泰国16人,越南6人,日本和美洲11人,未载明地址31人。

白氏的郡望昭穆

窑头白氏的郡望南阳。因先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吃斋于洛阳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所以族望又有白香山之雅号。

昭穆初无统一编字,至清顺治八年(1651年)三修族谱时,九世白汉都倡导,始确定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绳编排32字,自开安一世祖白应顺之下,二世起用:世仁广仲(积):迪(庆)国文学,汉标爆坦,钦汝梅灼圻,钖鸿植炳墀,钊潜树煜培,错澄桓焜垍。1983年新加坡白氏公会出版50周年纪念特刊,征求海内外族贤一致同意,又增编10个字供各地宗亲采用:铭源榜煊埭,锦渊桂烨增。


参考资料:新加坡白氏公会编修《福建省安溪县榜头白氏族谱》及《同安县志》。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