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石氏渊源
洪树勋
据1987年人口普查,同安石姓共112人,主要分布于五显寮野、新店前浯及大同镇各街。
石氏为石骀仲之后。石骀仲为春秋时卫庄公大夫石碏之族。张、冉、娄姓也有改石氏者。十六国时后赵张葡督改石会、冉闵改石闵,北齐武明娄皇后听信巫婆之言改为石氏。郡望:武威、渤海、珠浦。
古同安望族“西石”
同安石氏始祖石螽扈,字振卿,唐寿州(今安徽省寿县公山下景仪村)人。石螽扈年十六以骁勇征黄巢有功,授福建都尉。唐光启二年(886年)入闽。时福建分南北部,石螽扈为南部都尉,托处苎溪,后移居安仁里十四都鹤(高)浦西安乡(今属杏林区),卒后坟葬泉州清源山。二世石琚,号正庵,五代后唐天成三年(928年)进士,授司勋员外郎,卜居仁德里十三都苧溪(现属集美区)。八世石院,字鲁千,号述菴,宋高宗绍兴三年(1132年)进士,奉议大夫,累官礼部侍郎,徙居积善里角尾乡,筑海为田,名石埭洋(现龙海市角尾镇新埭石厝街)。石氏后裔为纪念祖上的功德,创分堂号为“埭(岱)洲”。石鲁千之二弟鲁万迁龙岩,三弟鲁亿迁平和县崎岭下石(丰村)。
宋代石氏在同安已是望族,科甲簪缨。两宋同安共有47名进土,石姓占9人:庆历二年石仲甫,皇祐元年石遵、石赓、石仲攸,嘉祐八年石亘,政和五年石倪,重和二年石邻,绍兴三年石恍,乾道五年石起宗。还有特奏名3人:景祐元年石选,政和二年石锐之,绍兴二十四年石。他们或兄弟连捷或叔
侄同榜。石起宗官至吏部尚书,因赈济泉州有功,留居泉州东门外赤山乡,故石氏高浦祠庙有“宋室尚书府,银同甲第家”之联语。石于徽宗崇宁(1102-1106年)年间隐居文画山,与谢翛,洪文用合祀“三贤祠”。朱熹薄同时,曾游文圃山,应石氏之请撰写《鹤浦石家祠堂记》,可见宋代石氏之盛,故有“南陈北薛、东黄西石”之誉。可是“厥后明初,江夏侯奏害,遂至四散”(据《鹤浦西安乡石氏谱序》)。据传江夏侯周德兴奉命在高浦建千户所城,和石氏发生争端,周氏上奏朝廷而加害石氏。族人逃难散居浙江台州、广东潮州及本省晋江、龙溪、厦门、同安等地。高浦石氏从此式微,但公认为闽省石姓发祥地。
石起宗之子十世石大猷于南宋绍兴年间从高浦西安乡徙居在坊里,现城关小西门外社坛有石厝社的遗址。其族众于明初部分迁新店镇石厝社,部分留城关。清时石氏有所振兴,虽无达官显贵,但文武举人(包括行伍荐辟)就有5人,他们是乾隆三十六年石国辉,嘉庆六年石鼓文,道光二十三年石耀宗,嘉庆十七年(钦赐)石辉(前浯村人),乾隆千总石廷标。至民国初石氏又大部外迁。
寮野石氏宗支
角尾镇新埭石厝街石鲁千之裔石敬之率族于明万历年间迁徙五显镇溪西村崎仔头社(已废村),不久又和附近的周氏相约迁入寮野,和黄氏杂居,至今和睦共处。石姓祖坟葬三秀山,据说是道士穴,因此代代有人以当道士为业,如城关石楚、新圩石尊贤家族,实乃附会之说。
前浯石氏宗支
原居住新店镇石厝社的石氏,迁往多姓杂居的前浯村定居。嘉庆钦赐举人石辉,往安溪任职,全家迁安溪。前浯也是侨乡,各姓族人往南洋谋生,赚了钱都回祖地建“大九架”。因此,同安有谚语云:“有前浯富,也无前浯厝”。
石氏多数采用单名,极少使用字辈,但龙海市角尾石厝街石氏仍编有昭穆:魁应一廷,尔元文士,长茂永安,耕读为本,诗礼传家,恭行君子,正心修德,学道爱人,忠信笃敬,贻谋绳武:显祖荣宗,冠冕百世,天禄万钟,锡禧衍庆,迪吉兴隆。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