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董氏渊源

董黄河  洪树勋


同安董氏主要分布在新店镇吕塘村董水、董水前2个自然村,据1987年人口普查,总人口807人,居全县姓氏人口数排列第四十七位。

同安董氏有董文衡(古坑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中举,隆庆丁卯董志学中武举,清雍正壬子董廷相中武举。

得姓之源

一是赐姓,董姓源于已姓。黄帝裔孙飂叔安,长子名重父,能扰龙,舜帝赐姓董,为豢龙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二是以世职为姓氏。周大夫辛有二子,到晋国任太史,与籍氏共同“董督晋典”,后以“董”为姓。孔子称赞的“古之良史”、春秋晋国史官董狐就是其后代(据《姓氏急就篇》)。郡望:陇西、济阴。

董氏入闽

唐僖宗光启年间(885年),董漳从军随王潮兄弟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居莆田。其子董思安,身高九尺,勇冠一时。939年,审知少子王曦杀其侄王昶而自立。拱宸都将朱文进再弑王曦,自称闽主。思安谋复王氏,杀泉州刺史黄绍颇,迎王延政于建州,建国称殷,改元天德。立三年为南唐所攻,出降,思安将兵赴难,战数不利,建州城陷,思安全军归泉州,南唐以为漳州刺史,后为副将刘从愿鸩死。其后裔于宋初退隐泉州冷井(岭井),播迁晋江沙堤等处。泉州董氏尊董思安为入泉一世祖。

董氏迁徙同安

董思安的四世孙董简慈之子元福、元寿,于北宋中期由泉州冷井徙居同安民安里十都董水社,董简慈为始祖,董元福、董元寿为开基祖。新店镇吕塘村董水社又衍董水前,现分大六柱、小六柱、东树脚三个角落。

董水是同邑古渡口之一,明、清两朝驻有汛兵,族人以晒盐为主,年产盐600多担。

董水董氏昭穆(为入闽十八世编,现已衍至孙字辈):恭维道明德,日旭焕春光,孙曹敦孝友,垂裕泽芳长,亦世振家声。郡望:陇西。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