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珩厝王姓史略
陈金城
珩厝地名及王氏渊源考略
同安珩厝为王姓聚居地,分为“东王”与“西王”。走进村中,四座祖祠巍然入目,东西王两座大宗祠内均供祀有开闽王三兄弟神位,告诉人们,珩厝东、西两支王姓均系开闽王子孙。且据现存《珩东王氏族谱》所载,珩厝之“珩”乃纪念始祖审潮“行王”之封号,显系闽王贵胄无疑。经细阅东、西王氏族谱,结论却有细小差异。
据清康熙初珩厝王氏十四世孙(东王派)王开会所撰《珩东王氏族谱序》云:“唐末黄巢之乱,祖讳潮因有闽岭五州之地,唐昭宗封为‘行王’。迄梁我祖据闽,卒,弟审知公代之,梁太祖乃封闽王……嗣而审义公分封,生四子曰孟宗、仲宗、英宗、季宗。仲宗卜居于漳,孟宗英宗相率都于泉,季宗喜崇佛教……孟宗公积功累仁,瓜瓞绵绵,簪缨济济,故所居地称名曰‘行’,实不忘行王之自封耳。迨十一世祖由泉入同,我祖讳仁斋卜居同之东海隅,志其地号‘白石行’”。后加王字边写作“白石珩”,再后称为珩厝(见康熙陆拾年谱序)。此两段记载说明两事,一是珩厝东王一派基祖仁斋,乃闽王宗兄弟王审义之后裔。西王一派之族谱虽未溯及基祖王庭之始祖派系,属断线谱。但其灯号开闽,也可明示其祖先与闽王家族之亲密关系。二是明代珩厝古名为“白石行”,系纪念唐末王审潮“行王”之封和宋初王孟宗泉州故居而命名“行”。据传因海隅有白色巨石,故曰“白石行”。今珩厝邻近也有白头社(原名白石头社)。谱中记有明中叶四房九世王润生(生于1460年)迁居肖垅曰“珩中央”,四房十世王昶游学卜居广东高州,号新居地为“白珩”,皆系念祖之意。
东王简史
谱载审义十一世孙王仁斋于宋代由晋江入迁同安东海隅,是为珩厝东王开基祖。至宋度宗时,仁斋幼孙元户于庚午科(1270年)进士及第,历官学院,广置海埭塘荡东至富水,西至板溪,俨然科甲豪富。元户传五子:长房讳盘,为珩厝东头分基祖。二房贞,为下舍分基祖。三房远,为下厅分基祖。四房益(养子),为新楼分基祖。五房尚,为楼下分基祖,。清代道光二十年王玉章谱序又载:长房后裔皆迁台湾,四房分居肖垅,五房分居同安城内大老衙后(按:故址在今同安宾馆后界),唯二房三房在乡同居。但二房外迁过半,廖廖无几,以三房人丁最众。现珩厝东王族人,多系三房王远十世孙、明后期绳武(1506年生)、绳烈(1511-1578年)兄弟后裔。现存有清光绪间建造之分祖祠二座,一为大厝分祖祠(顶厝、宫口之绳武派,建于1893年),一为新厝分祖祠(建于1881年,属田头、五柱、石埕之绳烈派)。而东王五房总祠系明代始建,石柱楹联刻明“支分晋水”、“派衍珩江”,点明东王宗族系由晋江分衍而来。
但是,仁斋于宋朝何时、由晋江何地迁同,却长期含糊。谱载有仁斋幼孙元户为宋度宗庚午科(1270年)进士,依一般规律计算,可知其祖父仁斋迁同开基珩厝应在宋孝宗在位年间(1163~1189年)。至于由晋江何地迁入,清同治六年“宫口谱”王果芳序言中即记有三说:一是杏墩,二是五店市,三是安平(相传仁斋卒葬安平)。惜当时查谱均无实据。近年来宗亲交往逐渐频繁,珩厝东王族人多信杏墩迁入之说,但仍无文字或实物之确证。愚见若从晋江地名学之角度调研,找出古名“行”、“珩”之地名比较调查,或可解决。
珩盾东王三房下厅派以王远为一世祖,谱载各支房祖为:十世绳武于明嘉靖间开基宫口,为大厝分基祖。其弟绳烈开基田头,绳烈长子懋德于嘉靖末开基新厝分。十一世焰生于明末开基祖厝后,十二世君度(焰生之侄,绳武长孙)开基头虱洞,十三世王尾(君度之侄)开基顶厝。十五世诒谋(绳烈玄孙)于康熙末开基石埕、五柱。而下厅西洪分祖则是六世王佑生于明初洪武间开基。三房下厅派后裔尚分衍肖垅、巷东小路村及新店吕塘中保村等地。
谱载东王派历史名人有:
五房二世天爵(王尚长子),元代人,由主簿历官至常州府迁地部郎。后遭查抄充军之祸,株连族人。
四房六世王甫,永乐间出仕广东博罗县令。
四房七世王忠训,永乐十三年(1415年)恩科举人第48名,上京会试,病卒洪州。
三房下厅新厝分十三世裔孙王陛、王峙兄弟于清顺治五年、八年相继中举,于宗祠悬“京魁”匾。王陛任连江教谕。
三房十六世王世奇于乾隆间荐乡饮大宾。二十世王腰于光绪间获五品顶戴。
明清时代中秀才者计有王烟宗、王润生、王谦尊、王谦宗、王陞、王开会、王昶、王顺、王果芳等九人。
族谱记载,明代东王族人补军籍者多(达30多人),天折或出嗣者多。明永乐至正统间宗族连遭充军株连之罪,嘉靖三十七、三十八年迭遭倭患掠杀,清初又罹迁界之祸,族人多次四散避祸。清代则离家出洋者多,如长房东头分后裔于清初举族东渡台湾,三房十世绳烈次子懋德后裔多人于清乾隆间迁台,绳武派下二十一、二十二世德、永字辈裔孙于清后期南渡出洋者即有20多人,由此可知明清两代珩厝族人生活之艰辛,但也使珩盾成为今天同安之第一侨乡。
珩厝东王派郡望太原,灯号槐庭(宋太宗时兵部侍郎、河南大名府莘县人王祜文章清节兼著,植三槐于庭,谓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果然,世称槐庭王氏)。昭穆自明末清初的十四世起用:开国承家,绍闻衣德,永建不基,贻谋燕翼。今已传至翼字辈(开珩仁斋第二十九世孙),历经八百多年之久。
西王简史
珩厝西王宗族现仅存长房肇斋派下王佐家谐,载明珩厝西王始祖系明初由大嶝院兜村(今后店)入迁的王庭。元末明初,张士诚、方国珍残部常与倭寇勾通,以金门、澎湖为窠穴,掠劫福建沿海州县。为断绝金、澎倭寇、海盗之粮食接济,明太祖下令嶝民迁移南同二邑安置,王庭于洪武二年(1369年)携眷入迁同安珩厝社定居。王庭传五子:长子肇斋,开基珩厝,传衍至今。次子肇翼,子孙多半外迁,至明成化间有乾思一脉返居大嶝院兜祖籍恢复业产繁衍。三子肇珍,子孙外迁。四子肇世,分迁同安感化里上龙保竹仔脚(今属莲花镇上陵村),五子肇智业儒,开基莲河村,后裔再分迁厦门、安溪。
谱载西王长房各分支私祖为:二世万安(肇斋第三子),字直恒,号世焜,六路内支房祖。三世缓然(万安次子)为石湖东二落内支房祖。九世拔而(1668~1727年),字其萃,为祖厝后支房祖。珩厝西王裔孙分衍大嶝后店村与南安官桥黄山村。
明清两代珩厝西王宗族科举兴盛,计有:
五房基祖肇智(莲河王姓基祖),明永乐癸卯科(1423年)乡榜第四名举人,授南安教谕,于珩厝祖祠立“文魁”匾并树旗杆。
长房三世缓然(1465~1538年),字存珪,号菊友,嘉靖间因子王佐封赠奉直大夫(从五品),悬匾宗祠。
长房四世王佐(1496~1578年),字子才,号白石,缓然次子,嘉靖元年(1522年)壬午科举人第十一名,癸未会试副榜(三甲)进士第一名,选任睢州知州,平决水患,睢人于河滨建回龙庙生祠祀之。擢广东高州同知,办盐课税赋一尘不染。迁南户部员外郎,以持议忤大司农,出为两淮运司,两袖清风致仕,优游林下,年八十三卒。历阶至中顺大夫(正四品),祀睢州名宦、同安乡贤祠,《闽书》、《泉州府志》、《同安县志》皆立传。于宗祠悬“地官大夫”匾并树旗杆。
长房七世王泽观,康熙庚申科(1680年)举人第十名,立匾树旗杆于宗祠。
二房肇翼派下大嶝院兜乾思裔孙王飞龙,雍正癸卯科(1723年)举人第二十五名。是年冬至节倡议各房建造珩厝西王宗词祀开闽王三兄弟及迁同始祖、各房基祖,与东王宗祠并列。
长房六世王岳(1590~1650年),字骏仲,号挹扶,举人择观之父,明末秀才。
珩厝西王郡望太原,灯号开闽,昭穆原为二十字:肇成福明宗,元仲兴进举;文士状登天,山高国以廷。后从第七世起改用七言诗一首:忠诚华国世文明,诗礼传家祖德兴。万代扬芳渊泽远,箕裘克绍庆昌荣。今已传至十八世。
大嶝院兜王姓昭穆(五世起用):天民南京居存尚士才锡显世来君崇侯伯卿子男仰承为可得。
同安、金门两珩厝
同安有珩厝村,金门十八都也有珩厝村,且也以“开闽第一”为灯号。直让人望文生义,以为金门珩厝也是同安珩厝西王派分迁繁衍的。经查金门王永仁主编之《闽浯珩山长房家谱》,方知同金两珩厝乃同名异派,毫无衍传关系。谱载金门珩厝王氏开基祖系同安仁德里苎溪乡龙山社(今集美镇珩山村)王涣三(1354~1438年)。同安仁德里珩山王氏系王审知八世孙四郎王琬支派。传至十三世亥郎(讳履津),因避兵乱(元兵灭宋)于宋端宗景炎间(1276年)入赘同安仁德里苎溪乡,开基龙山社(后改名珩山),是为珩山王氏基祖。亥郎十世孙涣三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迁居金门,卜居于十八都,开基浯洲珩厝社。“珩厝”之名也是为纪念开闽祖审潮“行王”之封及同安珩山祖居地而号。其早期昭穆为涣文元亦思弘永七字,也与同安珩厝不同。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