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地文化
湖里掌故之122 陈厚泽与寨上“大夫第”
陈厚泽(1869-1929),禾山寨上人,字濂澄,号清泉。三岁失父,家境贫寒,早岁曾入私塾,无奈家贫辍学。为此,他时常自勉,于繁忙劳作之余,刻苦自学,涉猎经史与古文辞,先儒格言,更熟记于心。为生计,年仅十四岁即背井离乡,南渡菲律宾习商谋生。
湖里掌故之121 林在华与塘边“珠光剑气”楼
林在华,禾山塘边社人。林在华于清代末年返乡定居。时值灾荒,他慷慨解囊,救济灾民,朝廷赏以林在华顶戴花翎,并颁“急公好义”以示褒奖。
湖里掌故之119 叶朝君和侯卿农牧公司
叶朝君,又名兆君、朝根,清同治十年(1871年)出生于嘉禾里侯卿(后坑)。年幼丧父,稍大,就读于乡塾,因家境贫寒辍学。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17岁的叶朝君到菲律宾吕宋岛树殊银谋生,受雇于当地一家华侨店铺。
湖里掌故之118 孙有泰和他的“有泰别墅”
孙有泰(1866~1934),厦门禾山五通泥金人。少时在家乡读过私塾。清光绪八年(1882年),16岁的孙有泰到菲律宾马尼拉谋生。他从学徒做起,而后致力于橡胶种植和渔业,同时进行多种经营,开办碾米厂、剧场、百货店、食杂店等,从而积累了丰厚的财产,成为富商。
湖里掌故之117 廖成力与枋湖万石楼
廖成力(?~1928年)又名廖成叻、廖成功。出生于安溪官桥上苑的一个贫困人家,小时被禾山枋湖的廖根阵抱养为子,在廖家排行第三。成年后,廖成力赴菲律宾谋生,后来在宿务开设橡胶园和贸易公司,经营得法,遂成富商。
湖里掌故之116 杨肇根与民光织造厂
由于杨肇根天资聪颖,又能吃苦又善于学习,在商场上游刃有余,把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盈余有加,兄弟们都很放心。到了1924年,杨联兴公司在马尼拉杀捞杀大街建筑了新的大厦,事业蒸蒸日上。
湖里掌故之115 陈伯甫与殿前小学
陈伯甫(1900~1992年)殿前人,旅缅华侨,他的一生有许多成功的角色:教师、实业家、医生、侨领。陈伯甫的祖父、父亲都在南洋经商。民国10年(1921年)陈伯甫赴新加坡, 在华商银行任职,工余就读于南洋工商补习学校。
湖里掌故之111 赤山坪/后莲坪,当年鏖战急
1949年10月15日,解放厦门的战役打响,担任北线主攻的85师254团在后莲坪一带,越过几十米的沙滩和敌人设置的障碍,率先登陆。迎头的是一丈来高的悬崖。在滩头悬崖上,敌人居高临下从水泥碉堡里猛烈射击,海水、礁石激起了一片片水花,硝烟弥漫。战士们搭上竹梯,冒着枪林弹雨攀登悬崖,龟缩在工事里的敌人,丢出一枚枚手榴弹像下雨一般在战士身边爆炸,梯子被炸坏了,战士从悬崖上掉落下来。他们搭起了人梯踩着肩头登上悬崖。战壕里的敌人被分块围歼,敌军很快土崩瓦解。我军迅速推进,天亮前就控制了敌人据守的禾山机场并突破所谓的高
湖里掌故之110 烟墩
厦门地处沿海,海防不可不设。明洪武到嘉靖年间,倭寇在闽沿海劫掠。为了防范倭寇侵扰,设置沿海卫所的同时,也广置瞭望的墩台。“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总兵俞大猷请备沿海墩台,以备瞭望。”一有敌情,墩台燃放烟火为号,故称之为烟墩。
湖里掌故之109 大队部
大队部留给几代人是五味杂陈的记忆,那里有农业学大寨、改天换地的豪迈,也有生产指标“放卫星”的浮夸;那里是民兵营的营部,还有广播站,也有合作医疗、赤脚医生的卫生室;在那里有送走当兵入伍的光荣仪式,有“忆苦思甜”的眼泪和口号,还有批斗“四类分子”的声嘶力竭;那里有入党宣誓的庄严和激动,也有大喇叭突然吼叫的胆战心惊。有些人到大队部代表着权利和荣光,有些人被“叫到大队部”,等待的是“修理”或者批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