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山东北麓的觉性院很有名气,据说是厦岛第一座寺院。其位置就在枋湖社西,今枋湖工业园的南部。旧时,圆山上的水注入觉性院门口那个大大的水池,这原本是寺院的放生池,因其略显圆形而称圆塘。合作化时在圆塘的基础上修建了水库,叫圆塘水库,因为在觉性院前,所以又叫院塘水库。水库边上的坡地上枋湖大队建了砖瓦厂,利用院塘水库的泥和水来制砖。

觉性院前有个小山头叫院前山,这个小山头安兜人叫崩缺山,俗称狗殷勤,山头的顶上叫孤山顶,据说是安兜薛姓的祖姑所葬的地方,本应该叫姑山,讹为孤山,或者叫祭姑山,又讹为鹧鸪山,让人以为山上鹧鸪很多。公社化时期,枋湖大队在这里建了果牧场,山头上种满了密密麻麻的龙舌兰和剑麻。

地图上根本没有“五岭”,所谓的五岭是觉性院(角圣院)北边的一个高地(1975年)

由于有这些往事,又离著名的觉性院不远,俗信这是一处“风水宝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火葬还没推广,薛岭的墓园又“人”满为患,本地枋湖一带的人和不少来自市区的人到这里选择墓地,陆陆续续建了许多墓葬。其中较大的有“龟壳墓”“鼓浪屿墓”。

对于市区的人来说,薛岭墓地的“薛岭”很多人不知底细,取本地话的谐音以为是“四岭”。从市区来看,院前山一带比“四岭”来得远一点,就把这个地方当为“五岭”。这个以讹传讹的名字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地叫开了。当然,这也许沾了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的光,叫起来蛮顺口。

高德地图上“五岭”的位置在成功大道、枋湖北二路之间

薛岭墓园,厦门岛内无人不知。“五岭”早年也和墓葬有关。1940年,侵略厦门的日军强拆“后莲14社”辟为军用机场,野地上的许多坟墓全部被扒了,无主骨骸就集中到觉性院前这个地方存放,那时建了一间矮矮的平顶小屋,里面堆放着一袋一袋的骨头。小屋边上还立了一个石碑,写着“万灵塔”三字。装骨头的这间小屋到上世纪70年代还在,边上长着乱草和小树。日军侵厦之后,在墩上驻有小队人马,每逢周末鬼子兵要乘车到厦门市区去享乐,据说有一次回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半夜了,车子经过此处栽到沟里,伤了几个日本兵。大家传开了,这是“万灵塔”里无数的亡灵在报复日本鬼子,活该!

枋湖骨灰室名为“五岭仙灵阁”,“五岭”这个莫名其妙的地名就这样名正言顺了

到了80年代,普及火葬,后来,枋湖大队在这里建起了骨灰室,并取名为“五岭仙灵阁”。“五岭”这个莫名其妙的地名就这样名正言顺了。

如今,经过圆山东北麓的山海步道,堂而皇之地标上“五岭”“五岭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地方本没有“五岭”,叫的人多了,也就成了五岭。

这,让人真的无语。

如今,经过圆山东北麓的山海步道,堂而皇之地标上“五岭”“五岭桥”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9 阿美

美的父亲是五通店里社人,母亲是钟宅人。1940年,阿美出生于新加坡,随父母在南洋生活。阿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讨生活只好改嫁,阿美便随母姓钟。

湖里掌故之198 “珍珠亥”

坂上陈亥自小没有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没读书又懒得帮做事,母亲常常怨叹说,亥仔,你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真是一个“害”仔。

新发现!明崇祯八年的“林氏祖碑记”出土|二三八记

2024年6月7日,有网友在柯家安兄的「走出文圃山四界看」后台留言,“你好,沧一小区有块古碑倒扣在地,请问知道来历否?”收此消息,家安兄即将之转询众海沧文友,温福来先生在第一时间寻访了沧一小区,竟无所获。众人当下只是草草讨论一阵,未曾泛起微动涟漪。

湖里掌故之197 师爷陈日铭

陈日铭(1885.5~1970.5)福州闽侯螺洲人。少时聪颖,在福州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1910年华侨筹资修建的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嵩屿)铁路通车,陈日铭从福州赶来应聘,担任主事文书。他年纪不大,个子壮实,人称“师爷”。

钟林尾土楼记|二三七记

今海沧区钟林路所包围的区块,有一处千年古村落,名曰“钟林社”,为明初海沧十七社之一。明清时,钟林社辖有钟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铁灶后、钟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沧中部曾经的巨无霸。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