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翻身的农民在土改工作队的带动下,在扫除文盲的活动中,还有在驻军的支持下,禾山的许多村落、合作社组织了剧团、腰鼓队、文艺演唱队。剧团演芗剧,演唱队自拉自唱,歌唱新生活,宣传政策,配合土地改革、扫除文盲、贯彻《婚姻法》、支援抗美援朝等,在乡村进行演出。那时候,《王贵和李香香》《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全世界人民团结紧》在禾山农村大为流行。

到了1964年,随着农村“社教”(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一批以歌唱人民公社、“阶级斗争”为纲的歌曲广为流传。“公社是棵长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瓜儿连着藤,藤儿牵着瓜 ”(《社员都是向阳花》), “天上布满星,月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不忘阶级苦》)。这些歌曲,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如今还能哼唱得出来。

这时候的宣传队都是以生产大队组织的,由一群年轻人组成,有人拉二胡,有人吹笛子。他们最喜欢唱的还有《我们走在大路上》《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他们的演出的形式多为说唱、小合唱、表演唱、快板书、三句半等,短平快,简简单单。但是在文艺生活十分单调的禾山农村已经足够吸引观众。

时间很快到了文革期间,在文艺队的基础上,在大中学校的影响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应运而生。

在老禾山,当时是“前线公社”,纷纷组织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宣传队”,号称“文艺轻骑兵”,活跃在农村,深入到村落、田间地头表演。

他们自编自演,唱语录歌,挑忠字舞,身穿军装,腰扎皮带,左手臂戴袖章,胸前佩戴像章,也是那个时候的风采。宣传队全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排练,收工后洗净了脚上的泥,踩上自行车就走,拉起电灯就演出,没有电灯就用“磅灯”(烧煤油的汽灯),没有麦克风,靠的是原生态的“金嗓子”。

高林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合影(1967)特地选在5.25毛主席延安座谈会纪念日合影。身穿军装,腰扎皮带,左手臂戴袖章,胸前佩戴像章,也是那个时候的风采。(林成根提供)

宣传队更多的是自编自导的节目,歌唱红色江山,歌颂工农兵,歌颂“红太阳”毛主席,歌颂毛主席革命路线。当然,主打的是毛主席语录歌、样板戏。那时候,《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是必唱歌曲,还时兴《公社是棵向阳花》《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抬头望见北斗星》等等。宣传队一边演出一边穿插宣传“最高指示”即毛主席语录,或者是高亢的毛主席诗词朗诵。

五通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舞蹈《毛主席的声音传四方》1967. (孙天才提供)

到了后来,宣传队的演出节目,逐渐从文革初期的唱语录歌、跳“忠字舞”得到了提升,大家也演样板戏里《智取威虎山》的“打虎上山”、《沙家浜》的“智斗”、《红灯记》的“赴宴”等折子戏。杨子荣的“今日喜饮庆功酒”,阿庆嫂的“来的都是客”,李铁梅的“我家的表叔数不清”等唱段,一时脍炙人口,至今还有人能够唱上几句。

那时候,不少宣传队都请了工厂、学校的“外援”来教导排练。

湖里大队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长是徐振忠。如今熙熙攘攘的湖里大榕树边上,当是年湖里大队收购出口蔬菜的“菜部”,也是宣传队排练的地方,演出的戏台也在那儿。国庆前,湖里大队村里社参军的何坤平回乡探亲,湖里大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热情地请来了“解放军同志“,交流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心得体会,教导宣传队的排练演出。

湖里大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欢送何坤平留影,队长徐振忠(二排居中)(徐振忠提供)

 枋湖则请来了厦门三中的文艺骨干连荣国,帮助组织了枋湖大队宣传队,队长张明枝。在连荣国的指导下,宣传队排练的表演唱《老两口学毛选》,歌舞《万岁毛主席》等节目大受欢迎,风行一时。

枋湖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67.8.前排左1连荣国(连荣国 提供)

 莲坂宣传队请来了厦门三中另一位文艺骨干程若璇,帮助排练了不少小组唱和舞蹈。他们经常到解放军驻地演出。他们的演出,丝毫不输附近造纸厂、侨星化工厂的宣传队。

莲坂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合影,二排左3程若璇(叶治平提供)

殿前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在大队的支持下组织起来,十几位年轻人在队长陈丕强、陈春成的带动下,利用业余时间排演节目,有时在大队部的祖厝内,有时在大队企业的院子里,大家热火朝天,接连排练了不少表演唱和样板戏的片段,到各个生产队去演出。

            殿前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合影1968.3,队长陈丕强(二排居中)(陈丁权提供)

高崎虽然不是生产大队,可是也有自己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长林汉忠。他们请来了集美侨校的学生来教歌颂毛主席的歌舞,还有《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一定要把胜利的旗帜插上台湾》等。请来村子里原本芗剧团能弹能吹的能手做后台,每天排练到晚上十一二点。他们经常和驻守高崎的部队联欢,还到后溪、同安、南安的部队演出。       

高崎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合影,队长林汉忠(前排左3)(林汉忠提供)

高林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长孙以国,他们自编自导自演,前台边歌边舞,后台弹琴拉弦。他们和驻守龙湫亭的部队共建,排练的节目经常去虎仔山、龙湫亭、金鸡亭的解放军驻地慰问演出,还和钟宅盐场的职工联欢。

成立于那特殊年代的五通大队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从唱语录歌跳“忠字舞”开始,前后活跃了近十年。一群爱好文艺的农民一边劳动,一边演出,吹拉弹唱样样行。他们演出的反映前线女民兵不爱红妆爱武装的舞蹈和芭蕾舞剧《白毛女》片段很受欢迎,时常接受邀请外出演出,有时候一天要演好几场。有一天,他们上午在邻近市区的西山演出,下午回禾山西林演出,晚上又接着在金鸡亭驻军大礼堂演出,一天马不停蹄地连演3场。

五通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合影1969.1,队长孙国志(二排右1)(孙天才提供)

 五通大队宣传队,聘请外来懂行进行教导的“连长”(连荣国),又有自己能写能编的“天才”(孙天才),果然在一二十个宣传队中脱颖而出,他们经常到其他大队演出,大受欢迎,不管是俊男靓女的颜值,还是一招一式的表演,都可以吸引五里八乡来赶场的观众。他们还经常去厦门电台录音,在农村有限广播里播放。

图片

            五通宣传队表演舞蹈《井冈山上炮声隆》 1967(孙天才提供)

 何厝大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人才济济,后台器乐齐全、独唱嘹亮高亢、报幕者音貌双全,尤其是请了部队的前锋文工团来大队辅导,共同创作出《军民联防守海疆》,《老两口学毛选》、新疆舞等曲目,演出大受欢迎。那时候,何厝宣传队还配合党的“九大”、“十大”的召开,现编现演了许多宣传节目。何厝宣传队队长何建成最擅长的是《万泉河水清又清》,只要是他一张口唱这支歌,就赢来热烈的掌声。

图片

何厝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合影1969.1,队长何建成(三排左3)(何琼云提供)

杨前线、陈永康,何琼云,这些老禾山人耳熟能详的人物,都是宣传队曾经的骨干,或演《白毛女》的大春,或掌《长征组歌》的大旗,或是报幕兼主演,都给禾山人留下深深的印象。

五通和何厝两个宣传队旗鼓相当,经常较劲,互不认输。何厝善长戏曲,而五通则善长歌舞,从后来普及样板戏就可见,何厝排演《沙家浜》而五通则排演《白毛女》。

            何厝宣传队在万顺楼前排练,左1是前锋文工团在进行指导(何琼云提供)

            何厝宣传队擅长的新疆舞(何琼云提供)

1970年11月,五通、何厝2支宣传队参加了在厦门军人俱乐部的军民联欢,他们和部队的宣传队同台献演,为军区部队干部首长演出。没有想到,台下观众席上,中央军委的叶剑英元帅也观看了他们的演出。演出结束时,叶剑英元帅和他们一一握手,那是他们的高光时刻。 

      何厝大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还代表前线公社宣传队,去参加郊区的汇演,慰问解放军。

何厝大队宣传队代表前线公社参加郊区汇演 1971(何琼云提供)

1975年,前线公社从五通、殿前、何厝、厦门三中的宣传队里选了一些队员和学生,组成了前线公社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集中在江头六角池边上的办公楼排练节目。他们除了到各大队去演出之外,也多次应邀到部队、外地演出。

前线公社宣传队演出小歌剧《前线女英》1976.(黄炳辉提供)

前线公社宣传队演出小芗剧《春满凤山》1976.(孙天才提供)

自愿、业余、义务,那时候的乡村“文艺青年”,满怀“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热情,那种精神无疑发着时代的光。在那种年代,文化生活极端贫瘠,宣传队活跃农村文化生活,锻炼文艺人才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也许他们的演出是初级的,曲目是应景的,但是感情是真挚的,精神是昂扬的,看到了信仰的力量,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青年模样。

历史的洪流推着大家向前走,当年的宣传队队员们,如今都已经早过了古稀之年,抚摸泛黄的老照片,听到当年唱过的歌曲,一定是感慨万千!

时间过去近一个甲子,高崎宣传队的队员们还相聚在一起2025.(林汉忠提供)


附:

本地方言诗朗诵:《五通文艺宣传队》

作者:孙天才

 

回想54年前,

西头总部热气腾腾,注1

语录歌声不绝耳,

“连长”带咱去长征。注2

 

毛泽东思想放光芒,

照到倒落倒落拢是金当当,

竹坝农场,欧厝鱼港,

工人文化宫的舞台,

教工之家的弯街斜巷,

曝谷埕顶,部队的营房,

一顶脚踏车四界走通通,

普及样板戏,

有信心着无困难。

蹑脚尖啊,

练甲脚趾头仔拢褿结跉。(长茧子)

白毛女搬到厦大的礼堂,无简单,

后来有人大声一惊“哎哟!”

电影搬的跟恁跳的相同。

受风受雨无惊困难,

辛苦病痛照起纲,

为了演出得顺利,

戏台顶拢无破病的人。

暝时演出,

日时也照原出工。

规暝结迎最新指示,

天亮浇菜担漩桶,

任劳任怨无怨叹,

因为你是五通宣传队的人,

记得军人俱乐部迄一暗,

戏台外面部队站岗,

谢幕时握着叶剑英的手

—--啊!

千辛万苦心也甘。

 

新兴容易,久长难,

坚持到底也只有咱,

车泊高林水沟底,

迄暗照原锣鼓[耳真dan2响],

偃旗息鼓几若年,

各人谋生去趁钱,

无想头毛喙须白,

也能咯斗阵唱歌诗。

十八大树明灯, 

曲艺队又诞生,

感谢陈先[敖/力ggao2]指导,

老人若唱若年轻,

歌声飞去到台湾省,注3

唱赫两岸一家亲,

统一大业,阮麻做贡献,

微薄之力表寸心,

往事历历在眼前,

风雨同舟见真心,

文艺队、曲艺队拢是五通的光荣!

 

注1:五通大队部在西头社。

注2:连荣国帮五通宣传队排练《长征》,大家尊称他“连长”。

注3:五通宣传队的骨干坚持活动,他们组织曲艺队,2017年应邀到台湾演出。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圭海四记丨元至正间,陈友定横扫海沧|二四八记

元至正末年,日薄西山的元王朝无暇南顾,盘踞在东南一隅的福建路各方势力,便纷纷登场,互相攻伐。最终,闽北的陈友定、闽南的罗良,笑到了最后。可是,二人因在效忠元朝的方式和路线方面存在严重分歧,一场血拼在所难免......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