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山近代学校教育发端于清末,及进民国,华侨办学已然成为主流,他们不仅出资兴校,启发民智,还注重行为教化,孕育人才,包括制定学校校歌。

禾山诸校最早的校歌出自于岭兜务本小学,至今已有100多年。

陈新政,禾山岭兜人,少勤奋,有大志。清光绪年间南渡马来亚槟城,清末加入同盟会,成为槟城革命力量的中坚,顷资支援辛亥革命。陈新政创办革命报纸,力争华侨权益,被殖民当局驱逐出境。陈新政在家乡创办务本小学。1921年,亲任务本小学校长,并制定校歌:

《务本小学校歌》

宏济山高耸我前,

壮哉我青年。

龙湫水汪洋村边,

来势何延绵。

高可仰兮,低可眺兮,

努力奔向前,

愿同学勤奋学习,

长大成栋梁。

宏济即洪济。洪济山别称云顶岩。

此歌颇有时代进行曲的特点,沉稳昂扬。


      黄瀚,清末民初禾山仓里社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著有《禾山诗钞》存世。与禾山侨商黄瑞坤等创办禾山甲种商业学校,任山长(校长),1924年改为禾山中学。

      同年,黄瀚遣儿子黄醇赴南洋募捐,充为校舍之用。黄瀚深感办学之难,感叹禾山原为南陈北薛衣冠望族,竟然“桃零李荒”,特作禾山中学校歌,寄语禾中学子“拓大志、垂新传”。


《禾山中学校歌》

洪济高悬,筼筜回还,

天开浑朴古山川。

卅里炊烟,千顷耘田,

登楼四顾心茫然。

衣冠望族空昔贤,

桃零李荒无遗妍。

百三十乡分陌阡,

搏沙易散珠难联。

归来海外夸盘缠,

树人树木知谁先。

杜陵广夏间万千,

千磨百折完数椽。

秋风秋雨犹年年,

绸缪支柱期仔肩。

扶桑朝日旋虞渊,

莘莘学子勤精研。

拓尔大志毋戋戋,

宏兹一宫垂薪传。


民国五年(1916),华侨叶添寿、叶永黎等人在莲坂创办奎璧小学。取名奎璧,意为造就文运之魁,培育玉璧般的人才。

而后,黄瀚先生在双涵创办禾山中学,与叶永黎交往甚密,欣然作《奎璧学校校歌》并手书:


黄瀚手书《奎璧学校校歌》

《奎璧学校校歌》

筼筜江平,筼筜江清,

金鸡唱彻晓窗明。

士兮勤修业,村农尽力耕,

工和商,守职经营。

看群童也秀和整,

书声琴韵,朗诵锵鸣。

好加滋培,芽蘖是初萌,

把天真养成。

活泼指日,向修途骋。


奎璧小学毕业证书

设在穆厝的华强小学,是一所面向“三乡”(指穆厝、西潘、蔡坑这三个吴姓聚居的村落)的私立学校。学校很小,却有校歌。校长张胜泰作此校歌大概在1947年间。

歌词如下:

金山秀,猛虎威。

穆厝宛然,风水同绕。

三乡春至,流水涟漪。

主义在,闪金光。

礼义廉耻是为长,

呼醒中华万邦扬。


《江声报》1948.12.2

几年前,过了古稀的华强小学学生还可以一字不漏地唱出当年的校歌。当那久违的歌声从记忆的深处流出时,他的眼中泛出光芒,仿佛是回到少年时光。

校歌曾经在这块土地上飞扬,在那乡村闭塞文化匮乏的年代,不蒂是一抹难得的亮光!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9 阿美

美的父亲是五通店里社人,母亲是钟宅人。1940年,阿美出生于新加坡,随父母在南洋生活。阿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讨生活只好改嫁,阿美便随母姓钟。

湖里掌故之198 “珍珠亥”

坂上陈亥自小没有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没读书又懒得帮做事,母亲常常怨叹说,亥仔,你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真是一个“害”仔。

新发现!明崇祯八年的“林氏祖碑记”出土|二三八记

2024年6月7日,有网友在柯家安兄的「走出文圃山四界看」后台留言,“你好,沧一小区有块古碑倒扣在地,请问知道来历否?”收此消息,家安兄即将之转询众海沧文友,温福来先生在第一时间寻访了沧一小区,竟无所获。众人当下只是草草讨论一阵,未曾泛起微动涟漪。

湖里掌故之197 师爷陈日铭

陈日铭(1885.5~1970.5)福州闽侯螺洲人。少时聪颖,在福州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1910年华侨筹资修建的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嵩屿)铁路通车,陈日铭从福州赶来应聘,担任主事文书。他年纪不大,个子壮实,人称“师爷”。

钟林尾土楼记|二三七记

今海沧区钟林路所包围的区块,有一处千年古村落,名曰“钟林社”,为明初海沧十七社之一。明清时,钟林社辖有钟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铁灶后、钟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沧中部曾经的巨无霸。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