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合计约2,399字,如有缺失、纰漏,敬请留言告知:


崇祯《海澄县志》

海澄游兵,原系南标兵。本游额设兵四百五名,哨船十二只,后缩去七只,只存五只,以把总陈福山统辖,兵皆虚冒。


天启七年,海寇横行不能御,蒙拨该游船兵札守圭屿、澳头。


至崇祯元年,邑令余公应桂亲到查点,见在只一百五十二名,余二百五十三名俱属虚冒。申详此项兵粮,匀募三百二名为陆兵,原点见在一百五十二名为水兵,共四百五十四名。旋以海寇势张甚详,筑溪尾铳城,调拨札驻,以防县治。陈福山以冒兵见斥,查袁德有功,即擢把总代领其众,申改本游为海澄游,听本县提调。因见海澄营把总只辖水陆兵共三百二十六名,海澄游有四百五十四名,殊为不均,拨五十名附益澄营。迨崇祯二年,余令复筑大泥铳城,详请海标浙兵一百屯守,更请府饷增募土兵五十名,然于放铳多所未谙,又就游兵内拨出三十八名,在大泥铳城专理铳务,附把总蔡春辖管。及梁令莅澄,久之营总吴兆燫应援龙溪福浒地方,为伏贼所害,呈详以袁德兼管。见营兵月粮与哨官分辖不均,详允将三百二十六名营兵,分为四哨训练,水陆俱谙,月粮匀足九钱。又见大泥铳城额止一百五十名,兵力单弱,且本游既兼管游营,遂拨原附益营兵五十名,兼谙铳兵三十八名,旗鼓杂流兵十二名,凑一百名归大泥铳城,本游只存额兵三百五十四名。其原额大船五只,不便内港撑驾,余今曾造小快船五只,每只仅容十五人,近海寇时泊内地,五船不足供缓急。梁令复申详再造五只,凑其十只,分配水兵一百五十二名之数。


康熙《海澄县志》

海澄游兵,原系南标兵,本游额设兵四百五名,哨船十二只,后缩去七只,只存五只,以把总陈福山统辖。


天启七年,海寇横行,拨该游船兵札守圭屿、澳头。崇祯元年,邑令余公应桂查点,见在只一百五十二名,余二百五十三名俱属虚冒。申详此项兵粮,匀募三百二名为陆兵,原点见在一百五十二名为水兵,共四百五十四名。旋以海寇势张,详筑溪尾铳城,调拨札驻,以防县治。陈福山以冒兵见斥,查袁德有功,即擢把总,代领其众,申改本游为海澄游,听本县提调。崇祯二年,余令复筑大泥铳城,详请海标浙兵一百屯守,更请府饷增募土兵五十名,又就游兵内拨出三十八名,在大泥铳城专理铳务,附把总蔡春辖管。及梁令莅澄,营总吴兆燫应援龙溪福浒,为伏贼所害,呈详以袁德兼管,将三百二十六名营兵分为四哨训练,水陆俱谙,月粮匀足九钱。又见大泥铳城额止一百五十名,兵力单弱,且本游既兼管游营,遂拨游兵五十名,兼谙铳兵三十八名,旗鼓杂流兵十二名,凑一百名,归大头铳城。本游只存额兵三百五十四名,其原额大船五只,不便内港撑驾。余令曾造小快船五只,每只仅容十五人,近海寇时泊内地,五船不足供缓给。梁令复申详,再造五只,凑共十只,分配水兵一百五十二名之数。


康熙《漳州府志》

海澄游,原系南路标兵。本游额设兵四百五名,哨舡十二只,名色把总一员统之。天启七年,海寇横行,拨守圭屿、澳头,时止存哨舡五只。崇祯元年,知县余应桂查点虚冒,以见在兵一百五十二名为水兵,另募土兵三百二名为陆兵,匀其粮,申改本游为海澄游,筑溪尾城分调驻札。二年,筑大泥铳城,详请海标浙兵一百名,增募土兵五十名屯守,造小快舡五只,分配水兵以便港内旋转。及梁兆阳知海澄,更造五只为十,合营兵分为四哨,水陆并行,训练调度,分守额数增减随时不一。


乾隆《海澄县志》

海澄游兵,原系南标兵,本游额设兵四百五名,哨船十二只,后裁缩七只,只存五只,以把总陈福山统辖。


天启七年,海寇横行,拨该游船兵札守圭屿澳头。崇祯元年,邑令余公应桂查点,见在只一百五十二名,余二百五十三名俱属虚冒。申详此项兵粮,匀募三百二名为陆兵,原点见在一百五十二名为水兵,共四百五十四名。旋以海寇势张,详筑溪尾铳城,调拨札驻,以防县治。陈福山以冒兵见斥,查袁德有功,即擢把总,代领其众,申改本游为海澄游,听本县提调。


崇祯二年,余令复筑大泥铳城,详请海标浙兵一百名屯守,更请府饷增募土兵五十名,又就游兵内拨出三十八名,在大泥铳城专理铳务,付把总蔡春管辖。及梁令莅澄,营总吴兆燫应援龙溪福浒,为伏贼所害,详请以袁德兼管,将三百二十六名营兵,分为四哨训练,水陆俱谙,月粮匀足九钱。又见大泥铳城额止一百五十名,兵力单弱,且本游既兼管游营,遂拨游兵五十名,兼谙铳兵三十八名,旗鼓杂流兵十二名,凑一百名归大泥铳城。本游只存额兵三百五十四名,其原额大船五只,不便内港撑驾。余令曾造小快船五只,每只仅容十五人,近海寇时泊内地,五船不足供缓急。梁令复详请再造五只,凑共十只,分配水兵一百五十二名之数。本朝陆用城守,水用水师,大意与前明同。然自厦岛设镇,水师属厦门提督管理,澄邑游兵已成往事,仅有水师营分汛数处。


乾隆《漳州府志》

海澄游,原系南路标兵。本游额设兵四百五名,哨船十二只,名色把总一员统之。天启七年,海寇横行,拨守圭屿、澳头,时只存哨船五只。崇正元年,知县余应桂查点虚冒,以见在兵一百五十二名为水兵,另募土兵三百二名为陆兵,匀其粮,申改本游为海澄游,筑溪尾城分调驻札。二年,筑大泥铳城,详请海标浙兵一百名,增募土兵五十名屯守,造小快船五只,分配水兵以便港内旋转。及梁兆阳知海澄,更造五只为十只,合营兵分为四哨,水陆并行,训练调度,分守额数增减随时不一。


光绪《漳州府志》

海澄游,原系南路标兵。本游额设兵四百五名,哨船十二只,名色把总一员统之。天启七年,海寇横行,拨守圭屿、澳头,时只存哨船五只。崇正元年,知县余应桂查点虚冒,以见在兵一百五十二名为水兵,另募土兵三百二名为陆兵,匀其粮,申改本游为海澄游,筑溪尾城分调驻札。二年,筑大泥铳城,详请海标浙兵一百名,增募土兵五十名屯守,造小快船五只,分配水兵以便港内旋转。及梁兆阳知海澄,更造五只为十只,合营兵分为四哨,水陆并行,训练调度,分守额数增减随时不一。


注曰:游兵,相较于营兵来说,偏向于水兵,职在海防。澄邑游兵虽脱胎于南路标兵,但在建县之前,此地盛产水兵,曾是大明王朝首屈一指的水上兵种,名曰“海沧打手”或“海沧水兵”,所用船只称“海沧船”,后被戚继光吸收为明朝破倭战舰之一。


END

本文内容由: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圭海四记丨元至正间,陈友定横扫海沧|二四八记

元至正末年,日薄西山的元王朝无暇南顾,盘踞在东南一隅的福建路各方势力,便纷纷登场,互相攻伐。最终,闽北的陈友定、闽南的罗良,笑到了最后。可是,二人因在效忠元朝的方式和路线方面存在严重分歧,一场血拼在所难免......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