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于老禾山的民间谚语丰富多彩,从中可见老禾山地道的历史文化、生活智慧、生产经验、民俗风采等等。可惜,随着禾山农耕社会的转型,闽南语在禾山大踏步退出,禾山民谚日益式微。本公众号将陆续推出一些属于禾山的独特民谚,以作为挽救和记录。

这些民谚应该以闽南话禾山腔道出,才属原汁原味。

 

106.三家约一丸,咿崴杀完完。

——元朝的时候,1个士兵要3户汉人供养。汉人准备起义,在中秋饼当中夹上搓成丸子的字条传递信号,约定一起动手杀掉元兵的时间。咿崴(yi wai):开门的声音。


107.早上扛别人,下午让人扛。

——旧社会本地常有瘟疫,严重时,早上好好的还能去帮抬病者、死者,下午就倒下去让人抬了。形容瘟疫严重,传染迅速。


108.以当以当(dong),讲了咯再摃。

——1942年5月,日军因中山公园爆炸案,怀疑是泥金人所为,抓泥金27人行刑逼供。其中,孙以当不得不说,又被重打(摃)一顿。


109.办公社,吃糜配蚂蚁;互助组,吃糜配菜脯;单干户,吃糜配猪肚。

——糜,粥、稀饭。大跃进、公社化由于违背了科学,使得解放初期发展起来的农业生产遭受到极大破坏。那时,农民编了这个顺口溜,比喻公社不如互助组,不如单干户。(引自《新时期厦门的改革》中共厦门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110.跟着方*寅,做到头壳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坑是农业学大寨的典型,干活尤其辛苦。方是当时的大队领导,所以有此说。

 

111.后坑后坑,一顿煎、二顿青。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坑是“农业学大寨”的一面旗帜,但是干活很辛苦。青,本地话音同“腥”,海鲜;煎,煮好吃的东西。表面上看,这句话讲的是三餐都有好东西吃,实际上,青、星同音,煎,指太阳下暴晒。讲的是:早出晚归,凌晨就得干活,星星还挂在天上,晚上赶到天黑,星星都出来了;中午还不得休息,在太阳下干活。

 

112.渲桶放下换畚箕,有查某子不要嫁后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坑是“农业学大寨”的一面旗帜,但是干活很辛苦。渲桶:浇菜的洒水桶;查某子:女儿。

 

113.人民公社举红旗,放下锄头换畚箕。

——形容人民公社干活辛苦。

 

114.公社做了几十台,农民根本用不来,绳索牵引变戏台。

——1958、59年,所谓的“大跃进”时期,强制推行土地深耕,前线公社生产了绳索牵引深耕机,根本无法使用。(引自《禾山镇志》)

115.无政策,乱乱积(zik)。

——形容政治运动中的“逼供信”。不讲政策,屈打成招。

 

116.文革文革,头家抓去积(zik)。

——文化大革命中,领导都被打成“走资派”,红卫兵可以随便抓他们去斗争,“逼供信”。头家:领导。

 

117.关炮洞饲蚊。

——威胁、恐吓语。文 革期间,前线公社办公所在地边上有个防炮洞,一时变成关押所谓“牛鬼蛇神”“走资派”“黑帮”的场所。防炮洞空间窄迫,又暗又潮,蚊子又多,被关的人受尽屈辱和痛苦。不少大队凡是边上有防炮洞的也学了这一套。

 

118.毛主席,一粒痣,越(na)打越(na)胜利;蒋介石,大脚筒,越打越投降。

——形容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集团必定失败。大脚筒:血吸虫病导致的脚肿。

 

119.倒得亲像国民党。

——临解放的时候,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以此来形容所做的事情失败得很迅速、彻底。

 

120.分田到户,个人走各人的路。

121.分田分土地,各人顾自己。

——改革开放,实行“联产承包”,后来干脆分田到户,各家各户尽自己所能种地,合作化大集体劳动的制度一时间戛然而止。

 

122.老爸是奸臣,兄弟变敌人。

——形容拆迁过程中,由于拆迁补偿的利益问题导致父子不睦、兄弟反目。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9 阿美

美的父亲是五通店里社人,母亲是钟宅人。1940年,阿美出生于新加坡,随父母在南洋生活。阿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讨生活只好改嫁,阿美便随母姓钟。

湖里掌故之198 “珍珠亥”

坂上陈亥自小没有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没读书又懒得帮做事,母亲常常怨叹说,亥仔,你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真是一个“害”仔。

新发现!明崇祯八年的“林氏祖碑记”出土|二三八记

2024年6月7日,有网友在柯家安兄的「走出文圃山四界看」后台留言,“你好,沧一小区有块古碑倒扣在地,请问知道来历否?”收此消息,家安兄即将之转询众海沧文友,温福来先生在第一时间寻访了沧一小区,竟无所获。众人当下只是草草讨论一阵,未曾泛起微动涟漪。

湖里掌故之197 师爷陈日铭

陈日铭(1885.5~1970.5)福州闽侯螺洲人。少时聪颖,在福州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1910年华侨筹资修建的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嵩屿)铁路通车,陈日铭从福州赶来应聘,担任主事文书。他年纪不大,个子壮实,人称“师爷”。

钟林尾土楼记|二三七记

今海沧区钟林路所包围的区块,有一处千年古村落,名曰“钟林社”,为明初海沧十七社之一。明清时,钟林社辖有钟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铁灶后、钟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沧中部曾经的巨无霸。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