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合计约1133字,如有缺失、纰漏,敬请留言告知:

弘治《八闽通志》

在一二三都。峰头有石, 上刻「龙门」二字。


正德《漳州府志》

在县东百里。其岭高,上有石,昔人刻「龙门」二字。


嘉靖《龙溪县志》

在一二三都。峰头有石,高十余丈。宋文天祥过此,大书「龙门」二字,刻于石。国朝林希元诗:“翠壁丹崖不可攀,石门龙过海风寒。擎天力竭忠臣毙,千古留题墨未干。”


万历癸酉《漳州府志》

在一二三都。峰头有石,高十余丈。宋文天祥卫帝昺南奔过此,书「龙门」二字勒石。同安林希元有诗云:“翠壁丹崖不可攀,石门龙过海风寒。擎天力竭忠臣毙,千古留题墨未干。”


万历癸丑《漳州府志》

在一二三都。峰头有石,高十余丈。宋文天祥卫帝昺南奔过此,书「龙门」二字勒石。同安林希元有诗云:“翠壁丹崖不可攀,石门龙过海风寒。擎天力竭忠臣毙,千古留题墨未干。”


崇祯《海澄县志》之一

路通吴贯,其上有龙门院,废址犹存。


崇祯《海澄县志》之二

龙门石,在五通岭,石高十丈余。宋文丞相过此,大书「龙门」二字,生气如新。明林希元有诗,见艺文。


康熙《福建通志》

宋文天祥卫帝昺过此,书「龙门」二字,勒石焉。同安林希元诗:“翠壁丹崖不可攀,石门龙过海风寒。擎天力竭忠臣毙,千古留题墨未干。”


康熙《海澄县志》

路通吴贯,上有龙门院旧址。


康熙《漳州府志》

在一二三都。峰头有石,高十余丈。宋文天祥卫帝昺南奔过此,书「龙门」二字,勒石。同安林希元有诗云:翠壁丹崖不可攀,石门龙过海风寒。擎天力竭忠臣毙,千古留题墨未干。


乾隆《海澄县志》

路通吴贯,上有龙门院旧址。


乾隆《漳州府志》

在一二三都。峰头有石,高十余丈。宋文天祥卫帝昺南奔过此,书「龙门」二字,勒石。同安林希元有诗云:翠壁丹崖不可攀,石门龙过海风寒。擎天力竭忠臣毙,千古留题墨未干。


嘉庆《大清一统志》

在海澄县北。上有石,高十余丈。旧志:宋末文天祥奉少帝南奔,道经此。


同治《福建通志》

临海有岭,曰龙门岭。相传宋少帝南奔经此,书「龙门」二字,勒石。


光绪《漳州府志》

在一二三都。峰头有石,高十余丈。宋文天祥卫帝昺南奔过此,书「龙门」二字,勒石。同安林希元有诗云:翠壁丹崖不可攀,石门龙过海风寒。擎天力竭忠臣毙,千古留题墨未干。


民国《同安县志》

龙门,在积善庄坂尾,距县七十里。巨石二片,夹道如门,高四五丈,有迹如鱼头上向者数十,有「龙门」二字刻于石。相传宋文天祥扶幼主自踏石至此所书。



注曰:龙门,介于原漳泉之间,有龙门社,今属鼎美村,已拆迁。“龙门”石刻,嘉靖年间始讹传为文天祥所作,估起于林希元的误解。实际应是因形得名,今石刻已不存。


END

本文内容由: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圭海四记丨元至正间,陈友定横扫海沧|二四八记

元至正末年,日薄西山的元王朝无暇南顾,盘踞在东南一隅的福建路各方势力,便纷纷登场,互相攻伐。最终,闽北的陈友定、闽南的罗良,笑到了最后。可是,二人因在效忠元朝的方式和路线方面存在严重分歧,一场血拼在所难免......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