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老禾山照片的故事,希望更多老禾山照片出现。

图片

019新到插秧机(倪海摄 紫日提供)

清明、谷雨,正是早稻插秧季节。弯腰插秧是很辛苦的农活,1960年代初,人民公社推广插秧机。那是铁架木斗搁在2块木滑板上。滑板能在水田中划行,防止机器下陷;木斗用来装秧苗;农民左手扶着插秧机的把手,右手操纵另一个把手,一开一合,带动下部的铁夹子抓手,抓取秧苗,插到水田里。

新到的插秧机正在试用,前线公社在吕厝、枋湖等地组织推广插秧机的现场会,田埂上沾满了来观摩的人。相片中的这块水田,是在村子边上,从背景看不出具体地点,只能看出那座房子是祖厝的磨样。

使用插秧机虽然比弯腰插秧轻松一些,但是插秧的效率提高不多,而且要求秧苗要大小适中,插出的秧苗行距也无法调节,因此插秧机的推广使用不是很成功。

但是,这毕竟是“农业机械化“的一个尝试。如今,各式各样的新型机械插秧机已经广泛使用,照片中的手动插秧机早已被淘汰,但它毕竟走在前头,留下了身影。

图片

链接:郊委书记曹守义在前线公社试验田上插秧(倪海摄 《厦门日报》1960.7.21)

当时,前线公社属于厦门市郊区,郊区的范围含前线、灌口2个公社。7月底,烈日当空,书记下田,使用插秧机插秧,所插的是晚稻的秧苗。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相关信息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