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记中的闽南话,“伸银一角三占”|二一九记|《读碑记》 建庙修祠,社、族之大事,但逢庙宇一新,理事者必然要延请有才识的先生撰文刻碑,这也是诸多地方碑记得以留存的“重视”保障。然而,正因为太正式,却使得很多碑记文采大于记事本身,反而失去了碑记的“档案”功能。 祖地文化 0 点赞 899 浏览
名、讳、字、号的区分与应用|《闲读志要》 于民间文献,如族谱、墓碑、碑记等,常见各式各样的人名,有的一一对应,有的则需查阅大量资料才可曲折对照,其中缘由,全部出在古人繁琐的命名规则上。一个古人,完整的名字或许会包含四~五种:名、讳、字、号、谥等,他们究竟要如何区分呢? 祖地文化 0 点赞 903 浏览
海沧一都、二都、三都范围的猜想|《闲读志要》 一二三都,原先是一都、二都、三都等三个单位,因明初人口大幅衰减而被合并为一二三都,与之同时的还有四五都、六七都等。按龙溪县各都的分布,我们可以推断出一、二、三的命名大致呈由北及南、由东向西的顺序展开,故而也可以简单推断一都相当于新阳街道,二都为嵩屿街道,三都为海沧街道。只是,他们更细的区分,因历史记载线索的不足,已难呈现。 祖地文化 0 点赞 759 浏览
海沧「公司」的源与流|二一八记|《读碑记》 说到“公司”一词,大部分现代人想当然地会和企业联系到一起,之于“董事”、“经理”等词,毫无疑问,也与企业息息相关。然而,早在数百年前的中国和南洋,公司和董事这两个团体和运营者的概念便已存在,甚至比我们想象的要“本土”的多,似乎,他们并非完完全全的舶来品。 祖地文化 0 点赞 628 浏览
宗祠、庵庙多久重修一次才算合理?|二一七记|《读碑记》 不仅海沧,但凡闽南厢铺里社,阖境最热闹的节日必然是和庙有关的,如家庙祭祖、宫庙庙会等。而为了确保每年节日有序、有面进行,乡民们往往会自动自发维持着两庙的洁净和安然。于是乎,修建两庙便成了乡民们一辈子回馈家乡最重要的感情载体。 祖地文化 0 点赞 650 浏览
下南洋的海沧人都去哪儿?|二一六记|《读碑记》 作为侨乡,海沧人下南洋有如家常,其足迹所及,遍布整个东南亚,从英属三州府的新式商埠,到群岛中充满原始气息的热带乡村,都有他们的身影。然而,细分到海沧不同的乡社,他们去往南洋的路线却不尽相同,每个社每个宗族似乎都有自己熟悉和青睐的第二故乡,诚如青石碑记里所记载的那般。 祖地文化 0 点赞 800 浏览
漳、厦圭海《读碑记》小序|二一五记 关于历史的记录,国内常以“国史”、“方志”和“族谱”简而概之,这也是目前还原国内历史的三条主线。此外,国外比较盛行的个人笔记,在国内则多以文集、杂记的方式作为“国史”、“方志”的补充,其起的作用显然没有国外的大,毕竟中国历史博大精深,对于资料的选用还得讲究个先来后到。 祖地文化 0 点赞 604 浏览
送王纪事之「申遗一二」‖《钟山水美宫志》卷六·第三节 北京时间2020年12月17日晚,由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报送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以下简称“送王船”)”非遗项目,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祖地文化 0 点赞 1126 浏览
送王纪事之「送王流程」‖《钟山水美宫志》卷六·第二节 钟山水美宫第十任会长郑志福先生在2007年曾委托学者以文字形式全程记录了当年度钟山送王船各节点的盛况,时间跨度从农历八月十六(9月26日)至农历十月初四(11月13)。在仪式方面,钟山水美宫历届送王均能传承有序,便不再分届累述,本节拟最大程度保持原文字的脉络和叙述方式呈现,谨在部分描述和认知方面做适当修改,另以加注形式对其中细节进行诠释,以尽量全面地还原送王船的全貌。 祖地文化 0 点赞 1040 浏览
送王纪事之「宫庙拾遗」‖《钟山水美宫志》卷六·第一节 水美宫正式的管理机构有两个,其一为水美宫理事会,其二为钟山水美送王船传习中心。前者系水美宫诞生迄今,为确保水美宫日常经营、送王科年工作筹备等活动正常进行而配套的机构,由送王科年分角落掷筊筛选而出的成员构成,三年换一届,主要负责宫庙和王爷信俗的内部管理。后者为正式注册的民间社团组织,旨在配合官方非遗申请、维持、保护、传承而特别成立的,成员主要由村两委、往届理事会成员、在各行各业较有成就的乡贤组成,主要负责水美宫送王非遗文化的宣传、资料收集和整理、筹办活动、文教等工作。 祖地文化 0 点赞 888 浏览
送王始末之「畅游地河」‖《钟山水美宫志》卷五·第四节 基于王爷信仰的神秘渊源,我们确实很难断定“游天河”和“游地河”的本质属性,因为在中国历史上,不管是水流法还是火烧法,都可以达到祛瘟的目的,前者如龙舟竞渡,后者为纸船天烧。但从前文繁冗的介绍中,我们还是可以从趋势上做个简单的分类,“游天河”是由北及南传播的瘟王信仰,“游地河”则为由南及北渐渡的“代天巡狩”信仰,两种截然不同的送王船方式,最终都可以指向同一种类型的信仰模式,这是基于闽南民间信仰的实用性和在地性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在追溯某个社区或宫庙原始属性时,单纯靠送王船的方式是无法得到满意答案的,但 祖地文化 0 点赞 859 浏览
送王始末之「彩船送王」‖《钟山水美宫志》卷五·第三节 不管是瘟王信仰,还是“代天巡狩”信仰,我们对于统称为“王爷”信仰的研究都还不够透彻,直到“送王船”的仪式被列入省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人们才开始通过“王船”或粗略或深入地审视王爷信仰的梗概。 祖地文化 0 点赞 577 浏览
送王始末之「采莲立馆」‖《钟山水美宫志》卷五·第二节 谈到水美宫王爷信仰或者“送王船”习俗,便不得不说极具特色的“采莲”,几乎可以这么认定,沿袭至今、仍在进行、与送王有关的采莲,就属钟山水美宫的仪仗最完整、形式最传统,堪称采莲活化石。 祖地文化 0 点赞 583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