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四十二年正月,福建海盗吴平勾引倭人入寇潮州海阳县,所过之处,房屋冢墓、男女老少无一幸免。
消息传来,因母丧居家的潮阳县乡绅林大春又恼又怒,一来担心倭寇惊扰母亲新墓,二来也怕潮阳百姓重蹈海阳县覆辙。于是他通过潮阳教谕刘绂和诸生刘应望,向潮阳知县、泉州同安人郭梦得献计:拟募集乡兵扼守潮揭古渡口,阻止倭寇进入潮阳。
郭梦得素闻林大春文武之才,深以为然,立即委派诸生刘应望协助林大春前去募兵。三月,林大春募得以庄淑礼、胡世和等为首的踏头兵五百余人。只可惜,当他们带着义兵赶来时,倭寇早已兵临潮阳城下,并已围城三日。
刘应望探得倭寇屯兵于城郊萧氏园,于是使了迷惑计偷偷带兵来到县城下,通过城墙取得城内支持的藤牌、铁标、鸟铳等装备。继而突袭了倭寇的阵地,打他们个措手不及。日暮时分,鸣金收兵,义兵才光明正大地进入潮阳县城,分兵四处,协守四座城门。不久,巡道、泉州府晋江人张冕督兵前来救援,也进入了潮阳城,各方兵力协同防御,颇有章法,时人以为张、刘皆泉州人,最是默契。此役中,尽管倭寇使出了“囊沙填壕”、“十道云梯”、“舰上连轴车”等多种攻城手段和器具,但均无法攻破潮阳城大门。
当时,张冕帐下有一大将、漳州人萧心(一作萧森),他知道倭寇中有不少漳泉同乡,于是便在张冕授意下派兵分头前去策反,以为明军内应。一日,萧心在城下私会倭寇中的同乡投诚者,一举一动竟被潮阳乡兵发现。乡兵随即将之告知林大春,林大春等人以为萧心投靠了倭寇,便鼓动潮阳百姓,以众愤逼死了萧心。张冕得知后,怒不可遏,但为了潮阳守城大业,只能将痛苦藏在心里,含泪与刘梦得并力守城。
至四月,倭寇围城已达四十余天,潮阳城内军民同心,如同铁桶一般,坚不可摧。此时,巡视海道副使、泉州同安人刘存德在张、刘等人的求救下,带领漳泉子弟兵星夜来援。倭寇预先收到消息后,知道一时半会拿不下潮阳,便慌忙撤离,潮阳之围遂解。
正当潮阳百姓沉浸在胜利的喜悦时,一场迟来的变故还是降临了。张冕迅速逮捕了制造萧心杀害案的主导者诸生萧某、郑某等十一人,以妄杀良民罪上报了广东巡按御史、泉州同安人陈道基。想必,这个结果也取得了潮阳知县刘梦得的认可,这是他们对并肩作战的战友、同乡,迟到的交代。
作为该事件的核心人物,林大春当然知道不能袖手旁观,于是他赶紧飞书一封送予御史陈道基。陈道基根据张冕和林大春的书信、卷宗,详细分析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和背后的各种联系,竟陷入了两难:一方面,是同乡人一片赤心救潮民于水火,竟被诬以通倭的罪名,身首两端;另一方面,是长久以来闽粤之间互相入寇带来的根深蒂固的猜忌,已经影响到了抗倭的大局。一番思索后,陈道基果断将张冕提交的卷宗焚毁,以案件罪名不成立,驳回了张冕的诉求,恢复了诸生萧某、郑某等人的自由身。
陈道基这种大义灭亲的做法,得到了广东人民的大力支持和认可,很快地,抗倭行动便在戚继光、俞大猷、刘存德等人的领导下完美收官。然而,为了大明的抗倭大计,有多少像萧心这样的福建人,在误会与冤屈中或埋骨他乡,或孤居海岛终老,他们所忍受的苦和泪,或许永远不会有大白的一天。
参考资料:隆庆/康熙/光绪《潮阳县志》、《澹定轩夜课笔记》
END
本文内容由:蔡少谦 提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